试想一下,北方的寒冬里,气温低至零下三十多度,这时你还愿意开电动汽车吗?
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必然是不愿意:担心电量骤降、害怕车辆抛锚,甚至忧虑会被“冻”在半路。
不过如今,情形已经彻底改变。
这是因为宁德时代在去年年底推出了一款“厉害角色”——骁遥超级增·混电池!
这款电池即便在零下40℃的极寒环境中,也能正常放电,不会出故障、不会抛锚。
更厉害的是:仅需10分钟补能,就能增加280公里续航,纯电续航更是直接达到400公里起步!
这不仅是电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有可能意味着一个时代即将落幕:
燃油车,在其“最后的阵地”上,也快要守不住了。
为何会这么说呢?
一个核心原因是: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汽车,不再依赖家用充电桩了。
这话听着,或许没那么震撼。
但你回想一下,过去几年里,有多少人“想买增程式/插电混动汽车”,最终却因为家用充电桩的问题而放弃?
地下车库没有电源、物业不批准安装、排队半年还装不上……
一个充电桩,难得就像北京、上海的户口一样——能装上全凭运气,装不上也只能接受现实。
没有条件安装?那就只能靠在外面找充电桩了——
排队等待、充电速度慢、体验糟糕,此时心里只剩下一个想法:“实在伺候不了。”
于是很多人索性转头选择了燃油车,心里想的是:“至少我不用迁就它。”
但现在,宁德时代的这款新电池,直接打破了这种“迁就逻辑”:
10分钟补充280公里续航,纯电续航400公里,即便你住出租屋、没有私人充电桩,也完全够用。
说白了,这样的纯电续航,轻松就能覆盖一周的通勤,周末也能随时出发去游玩。
考虑到这种情况,还有什么理由去买燃油车呢?
这绝非空谈,也不是靠“吹嘘技术”来吓唬人。
因为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汽车,本身就能加油,本质上就是“既能用电、也能烧油”的双能源车型。
而关键在于:即便没有宁德时代这款“增混电池”,它们的表现也早已足够出色。
以比亚迪宋Pro DM-i为例,综合续航达到1360公里,综合油耗仅为1.86L/100km——
没有搭配新电池,性能就已经很惊人了。
那么你可以想象:
如果再配上这种“10分钟补能280公里”的新电池,续航能力会达到什么程度?
一箱油加上一次充电,轻松突破1500公里续航并非空想。
更厉害的是——这类车还能加油,而且油耗比传统燃油车更低,燃油车拿什么与之相比?
当然,也有人会拿成本来说事。
认为这种电池成本过高,短期内只能装配在20万以上的增程式/插电混动车型上。
考虑到这样的售价,似乎对大多数燃油车造不成什么威胁。
说实话,我并不否认这种判断。
毕竟每一项新技术刚问世时,都会经历一个“高端试水阶段”。
当初电动汽车也是如此,最先推出的是Model S、小鹏P7、蔚来ES8等三四十万的车型。
但你别忘了——
中国新能源领域最可怕的一点,就是技术下放的速度,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前两年要20多万的电池包,现在十几万就能用上;
前两年“800V平台+碳化硅+高压快充”还是旗舰车型的标配,如今小鹏G6、昊铂HT等车型都在比拼这些配置。
现在你看到的是:搭载“增混电池”的增程式汽车,起售价要20万。
可两年之后呢?
有没有可能——10万出头的插电混动汽车,也会配备这套系统?
我觉得,非常有可能。
甚至用不了两年,一旦实现量产规模扩大、供应链成熟,价格就会快速下降。
到那时候,这波冲击就不只是影响中高端市场了——10万级别的燃油车,也将面临真正的“降维打击”。
说白了,到那时就不是燃油车值不值得买的问题了。
而是当你面对同价位、既能加油又能用电的新能源汽车时,根本找不到继续选择纯燃油车的理由。
说了这么多,可能很多人还是“不以为意”。
觉得“纯燃油车”是有灵魂的,一辆没有发动机轰鸣声的汽车,顶多就像个大号玩具,登不上大台面。
的确,燃油车有情怀、有操控感、有历史底蕴,这是没人会否认的。
但如今的问题是——技术不会停留在原地等你来怀念。
一旦新的解决方案,不仅续航更长、成本更低、使用更便捷,还能解决传统的痛点。
那它就不只是“替代”,而是一种碾压式的进化。
说白了,我们当然可以继续怀念纯燃油车,但也应该问问自己:
你花20万买车,是为了情怀,还是为了日常通勤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