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回应小米SU7事故时坦言“没想到影响和打击如此之大”,这一表态如同一面明镜,照出事故对小米品牌形象造成的深刻裂痕,更在信任的湖面上投下重重涟漪,造成很多人对小米汽车的不信任感!
回顾一下事件,2025年3月29日,小米SU7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发生严重事故,导致三名年轻乘员死亡。事故车辆在NOA辅助驾驶状态下检测到障碍物后虽减速但未能避免碰撞,且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等问题引发公众对车辆安全性的强烈质疑。
事故发生之后,小米股价一度下跌超6%,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如沙漏般悄然流逝,指尖稍松便倾泻殆尽。很多人选择了退订小米汽车转而投向别家!
雷军及小米团队在事故初期未及时公开回应,也进一步加剧舆论危机。家属称未收到慰问,公众对雷军作为品牌代言人的沉默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认为其未承担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在5月15日的内部演讲中,雷军首次全面回应事故影响,我严重低估了公众的殷切期盼,称“小米不再有新手保护期”,并强调需以行业领导者标准要求自身。其反思与调整包括:雷军提出要将小米汽车打造成“同档最安全的车”,超越行业平均水平,而非仅满足合规要求。
原定的小米15周年庆典活动多数取消,转向内部总结与改进,计划通过系统性解决方案重建信任。
2025年研发投入预计突破300亿元,五年累计超1050亿元,重点投向汽车安全、芯片等领域。
事故发生后,用户购车决策从“参数崇拜”转向安全评估,电动车电池安全、应急机制如碰撞自动解锁成为新的关注点。
很多人也对智能驾驶信任危机NOA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局限性暴露,公众对辅助驾驶技术的边界认知增强,呼吁车企避免过度宣传。
SU7被曝存在车身装配问题如大灯与翼子板接缝鼓包,专家指出这与制造经验不足相关,进一步考验小米汽车品控能力。
雷军将此次事故视为小米从“行业新人”向“成熟企业”转型的转折点。未来,小米需在以下方面持续突破:如电池热失控防护、智能驾驶冗余设计等,需通过技术创新而非营销话术赢得信任。建立更开放的危机响应机制,避免因信息滞后加剧公众疑虑。生态协同自研芯片“玄戒O1”的发布试图强化技术形象,但需与汽车业务形成协同效应,避免“造芯”与“造车”的双线压力。
雷军的表态既是对事故影响的坦诚,也是对小米战略方向的重新锚定。这一事件不仅考验小米的危机管理能力,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高速发展中必须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责任的现实困境。
若小米能以此为契机,将“安全领先”从口号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或可重塑行业格局。 反之,若整改流于表面,则可能陷入长期信任危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