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能源发展真是突飞猛进,不光在国内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连国外都在大量引进中国的新能源车,热度那是杠杠的。
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技术还在不停地推陈出新,可有些人会觉得,为什么偏偏中国在搞新能源,而其他国家却逐步放弃了呢?难道新能源真就不行了吗?
究竟这是咋回事啊?为啥中国还坚持搞新能源?
文章中提到的所有内容都拥有可靠的资料来源,详细信息请见文章末尾。
从制造大国到产业强国
咱得清楚,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压根儿不只是一件普通的商品,更像是个跳板,是中国从“啥都能造”的制造大国,向“掌握核心科技”的产业强国一跃而上的关键支点。
这可不是某个公司突然想搞个新东西,而是经过高层的系统布局。翻开“十四五”规划,新能源汽车被明确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了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了推动这个战略,投入了超过两千亿的产业专项资金,还陆续推出了70多项支持措施和百余项行业标准。
如此大手笔的资金投入,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圈,不再只是单纯造车,而是涵盖了从上游的研发,到中游的生产制造,再到下游的销售、服务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且,相关的企业数量也已经突破了几万家,热闹非凡。
市场的反应最真诚,2020年街头跑的电动车渗透率还只有那么点儿,可到今年,这个比例已经快占到市场的一半了。也就是说,现在每卖出两辆新车,就差不多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更直观的数字也说明问题,比亚迪在8月份一个月搞定了差不多40万辆的销量,前八个月累计销量也冲到了大约300万辆左右。上汽的8月销量中,新能源车型也拉了十几万辆,吉利的新能源车销量更是同比暴涨,涨得可喜呢。
这次产业转型确实带来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社会好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撑起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近几年,这个行业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数已经达到了几百万人,另外,间接拉动的就业也不少。背后,涉及到的可是许多家庭的饭碗和生活的稳定啊。
能源和环境的双重突围
为什么要这么拼?因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只是为了经济收益,更关系到国家的核心安全,同时也是对未来担当的一份责任。
要说能源安全的问题吧,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一直保持在70%以上,这就说明,我们的能源命根子基本上还是掌握在别人手里,而且进口石油的运输路线,还得穿过马六甲海峡这样的地缘政治局势非常复杂的地方。
咱们用掉的石油当中啊,超过六成都是用在交通上的。把这个关键的动力来源,从依赖进口的石油转变成我们自己能大量生产的电力,本身就是一招叫得出名字的“阳谋”。再加上,我们的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资源都挺丰富,这就相当于把能源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啦。
在环保责任这块,美西方国家一直在强调减碳,还提出过“碳排放指标购买制度”这些想法。对咱们这个工业大国来说,肯定是压力不小。跟其被动应付比起来,不如主动出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他们,发展新能源车就是其中最有效的一招。
电动车在开着玩的时候基本上不用排放,或者说排放很少。近几年,中国的新能源车为全球减排了好几千万吨的二氧化碳,估算到2030年,中国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会降到10.3亿吨左右。
新能源给咱们中国带来了不少变化,现在好多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朋友都觉得,这里的街道简直太安静了!因为满街跑的基本都是悄无声的电动车,这不仅降低了城市里的噪音污染,还更关键的是大大减少了尾气排放,让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都得到了实打实的提升。
如今再次来看那个“国外放弃论”,就感觉有点站不住脚了。所谓的“放弃”,其实更像是对全球车企战略调整的片面理解。
不仅如此,变化确实在悄然进行。特朗普曾下令取消电动车补贴,还暂停了建设充电站的基金拨款。德国的奔驰也调整了原先的电动化规划,宣布未来十年会持续推出燃油车的新品。
奥迪更是出人意料,他们的全球CEO高德诺在6月份公开表示,原本计划到2033年停止燃油车的消息已经被推翻了。与此同时,法国也减少了对电动汽车的补贴预算。这些情况背后,难道真的是技术不行吗?
真走错路了?
一种更合情合理的看法是,这其实是那些老牌汽车巨头们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劲竞争时的一种策略性“防御”。毕竟,他们的燃油车业务依然赚得盆满钵满,可面对中国品牌的猛攻,他们宁愿稳住根基,不轻易放手。
或者说,他们打算双管齐下,既推动电动车也继续经营燃油车。像大众就是个明显的例子,毕竟,整个汽车产业的格局已经悄然改变了。国际品牌们也没打算放弃新能源技术,宝马在慕尼黑车展上还推出了全新一代的电动汽车,表现得挺积极的。
大众的CEO奥利弗·布鲁默在慕尼黑车展上也明确表态说,今后大众会在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争取更多的份额。日本的松下公司也还在积极研发性能更强的电动车电池,这些都说明中国不只是全球最大市场,也逐步成为国际技术和产品的重要输出地。
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出口量差不多快达到200万辆,产品还销往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股强势的崛起,正逼得国际竞争者重新思量他们的角逐方向。
更让人振奋的是,我们在技术运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具备了设定行业标杆的实力,最新的电池技术能实现5分钟充电,续航超过500公里。再加上,我们还铺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到今年底,充电设备总数预计接近1300万台。
在“十四五”这段时间里,高速公路上的充电桩数量增长了不止四倍,服务区里的充电站几乎实现了全面覆盖,几乎到了百分之百的程度。
因此,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家可以说不是走错了,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最符合国家实际的一条明智道路。当然,咱们得清楚,前方的路并不一帆风顺,电池技术还有待突破,消费者的续航担忧依旧存在,充电站网的分布也还不够均衡,面临不少挑战。
这些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成长中难免遇到的烦恼。关键是,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路上,我们已经不用每时每刻去模仿别人、担心自己是不是“另类”。凭着自己的节奏和战略,咱们正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自信满满地朝未来驶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