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的人又多了。也许你正驾着新能源去自驾,眼前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一溜长龙,有人坐车里刷手机,有人下车在充电站挠头。凌晨,夜色里桩下依然困着四五台没电等候的车。你下意识看了一眼表,心里盘算着:这队伍,再不插进来咱今晚是不是别想赶到下个目的地了?
就在不久前,岚图汽车的CEO卢放发了条微博,大致意思是:希望大家电充到80%就主动让位,别占着资源不撒手。如果大家自觉不行,就建议桩厂设置硬性门槛,(比如80%之后自动计时收费),毕竟那会儿充电效率低,拖慢所有人。这个建议不新鲜,却意外地搅起新浪花。评论区里车主、路人、各路神仙,纷纷来讲自己的“充电一夜”故事。
但现场感受到充电桩前的躁动,心里哪那么容易答应?如果你是谁都行,是新能源车主,是高速一线的维保工人,哪怕是旁边嗑瓜子的路人,你都有自己的理由。有人为“满电安全感”固执地赖到最后一刻,有人算计着油费、电费的分分角角。哪一样都不全错。
咱们先说说充电技术的门道,再聊聊这“80%拐点”为啥被反复摆上桌面。
所有的电动汽车充电,都是一道渐变的加法题。你插枪时,前80%的电进得飞快,这归功于锂电池的充电特性。此阶段叫“恒流快充”——只要负极里有空隙,锂离子像赶集似的往石墨堆里钻,充电功率往往能飙到几百千瓦,十几分钟就能充进大半箱油(哦,不,是电)。
可是到了80%以后,“快活的时间就快结束了”。负极的空地越来越少,锂离子还一窝蜂往里挤容易扎堆变成“锂枝晶”,说白了就是电池里结冰棍。这事儿危险,严重时能引发热失控,轻则把电池寿命耗掉。电池管理系统此时会“识趣”地把功率压低,进入“恒压慢充”,你以为充得快,其实是在细嚼慢咽。到95%以后,有的厂家甚至只给涓涓细流滴灌,你要的那5%电,可能要再花半小时才勉强进肚。
问题来了:服务区充电桩数量本来就紧张,20%~80%的区间里,每个人只用十几分钟,翻翻台还行。可要是车主坚持每一辆都“滴水不漏”充到100%,充电桩很快就会陷入滞堵。你不是在用车,你是在等天光。
难题大致就出在这:技术已然很克制,用户却还想攒一口安全感。毕竟——
- 有人怕路上失联,哪怕多等一小时也得追求“满格信号”;
- 有人预判服务区有桩其实等于无桩,干脆赖到底;
- 有人精打细算,反正电比油便宜,怎么都要占个足;
- 有人没别的选择,一不巧遇上冬天,续航打折还得多储点底气。
所以卢放的倡议未必错,只怪理想太美好。那些指望大家“觉悟自律、主动让车”的场面,多半停留在道德课本,而背后是现实的困境:一方面,排队让人焦虑,翻车能要命;另一方面,赶时间没充满的不甘,又让人心有不甘。
收费真的管用吗?有先例,有成效,但也有无奈。广东几处服务区搞“85%自动断电”,结果排队时间减少一大截,翻台效率上一倍。听起来有效,但你要指望哪个收费措施能自动唤醒素质担当,也太抬举惰性的人性。
有人出主意:别只固定一条死线,80%以后阶梯加价;高峰期强制快转,低谷期放宽下“充满限制”,灵活点。还有人建议干脆扩容加桩,别把问题全推给用户。
不过咱都清楚,扩建充电桩不是拍脑门就能铺开,土地、投资、配电、维护,哪一样都烧钱。企业多半短期内拉不出来现成“新大陆”。弄两个桩容易,保它们时时能用、人人排得上,成本背后是场没有止境的博弈。
旁观的人,看个热闹。但倘若你真在高速上被困三小时,或许也只能加入那句“不是我不让位,是形势不允许”。哪怕你手头还有几十公里冗余,开过大冬天的北方高速,没人敢说最后20公里的电不会肉眼消失。有时候应对失误,真能从“新科技”开成“新地狱”。
至于混动车“抢桩”这事,有些人说混动车和增程车就不该跟纯电桩排队,既然有油箱就让让吧。可面对“不抢白不抢”“省下都是自己的”的诱惑,真想劝退?多半还得靠政策硬性限流。说多了都是泪,毕竟这年头省一毛是一毛,大伙不是都精打细算嘛。
最后一句,看起来我们讨论的似乎是技术,其实绕不开的是人性。技术瓶颈之下,总有人先紧绷自己的那根弦,我们都是资源有限下的“理性自私人”。行业设下80%收费或断电门槛,是用机制和算法矫正人性的惯性。
至于效果如何,只能用老公安的话说一句,“无事发生,都是工作的结果;真出事,角力的从不是道德而是制度”。你要说有没有最优解?可能还得等广大车主在高速服务区撞过几次钉子,大家才能慢慢学会在“适度满足和有序让渡”间找到平衡点。
有人说,新能源车就是“不成熟的未来”;可即便燃油车时代,等油、抢泵的花样也没比现在少多少。这个局没有终极答案,只有不断调试和缓解的过程。
所以,关键不是能不能充到100%,而是你愿意为下一个人让出几成电,也为自己多留几分余地。等你真的站在高速服务区那个排队的队尾时,会怎么选?或者,你觉得公平、效率、安全、成本,最终哪个才是赢家?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