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突然决定跨界造车,一下子让整个行业和吃瓜群众眼前一亮。说实话,过去要是谁提起中国白酒第一梯队的五粮液要造车,估计大家只会当成段子听听。可现在,28亿元真金白银砸下去,宣传做得铺天盖地,白酒和新能源汽车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竟然被五粮液生生捏到了一起。这操作比加多宝换个红罐还辣眼睛,难怪一上线就引爆了网络热搜。
五粮液的新车发布会堪称一场视觉盛宴,车标设计灵感直接照搬自自家酒瓶。蓝底飘带、加粗的“WULIANGYE”字母,再配上三道悠长的波浪纹,那叫一个顺眼——当然,只要你平时喝五粮液。网友一语道破天机:“设计师是不是把酒瓶贴纸往扫描仪一放,往圆形模板里一剪,直接就定稿了?”如果说国产车企的车标还藏着点锐意创新的抱负,那五粮液倒好,直接把自家“老字号”情怀玩到了极致。
新车号称与知名车企联合开发,纯电平台、麒麟电池、智能座舱统统安排上。坊间流传性能参数也不含糊:百公里加速4.8秒、续航不虚标、芯片用的也是业内顶级8155。讲真,这数据如果放在其他品牌,说不定会成为亮点。但现实却有些讽刺,大众讨论的焦点全都围绕“酒瓶车标”转,至于动力和智能,似乎只是车标的陪衬。那些辛辛苦苦卷技术的造车新势力,这回终于体会到了“出处即流量”的无力感。
五粮液懂得,“符号营销”才是打爆认知的核武器。传统白酒品牌的社会认同度、品牌黏性,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刷出来的。新生代消费者也许不喝酒,但一看见那蓝底飘带的酒瓶标,童年记忆都跟着回来了。所以发布会才刚过24小时,疯狂霸榜八个热搜,围观群众连带着平时心怀戒备的“酒友”群体,全都被这操作吸引过来。于是梗层出不穷:“这车不是烧电,是加五粮液直接就能续航。”调侃归调侃,但气氛确实热络。
但说到底,网友和行业的质疑声也没断。有汽车专业博主忍不住吐槽:“再像酒瓶的车标,也不能靠飘带发电。”他们关心的问题其实很实际:三电系统稳不稳、底盘行不行、智能座舱够不够用,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决定一辆车能否立足市场的根本。脱离了技术硬实力,仅靠情怀和流量取胜,无非是新瓶装旧醋,热闹过后剩下什么,还是个问号。
事实上,五粮液造车更像是一次豪赌,用熟悉的品牌符号感召流量,却也冒着被品牌稀释的风险。毕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单单靠logo和典故,满足不了逐渐挑剔的汽车消费者。更何况,造车不是拍短剧,玩不了几集就拍拍屁股走人。车出问题、用户投诉,掉的可是几十年苦心经营的金字招牌。
但不容否认的是,五粮液这波营销堪称教科书案例。它让人们认识到,产品属性固然重要,品牌如何“讲故事”、如何抢占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同样深刻地决定了市场格局。哪怕网友们边看笑话边买单,最终也许会因为这张熟悉的酒瓶标多驻足几秒,甚至心动掏钱。
时代变了,不仅咖啡能出联名单品,连白酒车都能亮相。“高定跨界”成了最吸睛的流量密码。五粮液这次到底是瞎子摸象,还是瞄准未来?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毕竟,从“浓香还是清香”到“酒瓶还是电车”,消费者的品味变化,比五粮液的酒还要烈。
至于这辆五粮液的新能源汽车会立起来,还是被喝倒在地,只能交给市场和时间。归根结底,企业也好用户也罢,在技术与符号之间犹豫不决时,谁又能拒绝一个能把车开回家,还能回忆起老友豪饮的品牌呢?放下箸杯,先乐呵一场,才是人间正道。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