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驶向深水区,监管如何跟上,行业如何突围?

最近,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一份新规草案,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这份文件的全称有点长,叫《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说白了,就是国家准备要给越来越聪明的汽车,立一套更严格、更全面的规矩了。

智能网联汽车驶向深水区,监管如何跟上,行业如何突围?-有驾

这事儿跟我们每个开车或者准备买车的人都息息相关,因为它标志着对智能汽车的管理,正在从以前相对宽松的观察期,进入到一个必须动真格、抠细节的新阶段。

我们先来说说大家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汽车的宣传。

现在很多车企在介绍自己的产品时,特别喜欢用一些听起来很高级、很未来的词汇,比如把驾驶辅助功能说成是“自动驾驶”,暗示司机可以完全放手,让车自己开。

这种宣传听着确实很吸引人,让人感觉科技已经发达到可以让我们在开车时喝咖啡、看电影了。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车辆搭载的,都还只是辅助驾驶系统,它的作用是“辅助”驾驶员,而不是“替代”驾驶员。

这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副驾驶,他能帮你看着路,提醒你危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帮你踩一脚刹车,但他终究不是主驾驶,方向盘最终还是得握在你手里。

问题就出在这里。

一些车企为了突出卖点,有意无意地模糊了“辅助”和“自动”的界限,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自己买到了一台真正可以自动驾驶的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驶向深水区,监管如何跟上,行业如何突围?-有驾

当消费者真的相信了这种宣传,在高速公路上完全撒手不管,去看手机或者打盹,危险就悄然而至了。

因为目前的系统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突发的路况时,还远不能做到像人脑一样灵活应对,一旦系统判断失误或者功能退出,而驾驶员又没有及时接管,后果不堪设想。

近些年来,因为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系统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已经不是个例。

这次的新规草案,就明确地把矛头对准了这种夸大和误导性的宣传。

文件里清清楚楚地写着,要加强对企业广告和商业宣传行为的监督,禁止使用容易误导消费者的词语。

这意味着,以后车企在宣传时必须实事求是,你的系统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就不能暗示它有L4级别自动驾驶的能力。

这就像卖药的不能把保健品说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把话说清楚,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买的产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是保障安全的第一步。

除了管住车企的“嘴”,新规草案更重要的部分,是管住车企的“手”,也就是对车辆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进行更严密的监管。

智能网联汽车驶向深水区,监管如何跟上,行业如何突围?-有驾

以前的管理模式,很多时候是等问题发生了再去处理,比如一辆车因为某个设计缺陷导致了多起事故,监管部门再介入调查,要求厂家召回。

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方式,对于传统汽车或许还行,但对于智能汽车来说,就显得有些滞后了。

智能汽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软硬结合”的产物,很多功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而且厂家还可以通过网络远程给车辆进行软件升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A。

OTA升级是好事,它可以让车辆的功能不断完善,修复一些漏洞,就像我们的手机系统更新一样。

但它也带来新的风险,如果厂家推送了一个没有经过充分测试的软件版本,或者在升级中悄悄修改了车辆的关键参数,就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因此,新的监管思路,是从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入手,建立一套“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追责”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在车辆上市销售前,就要对它的各项智能功能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备案,确保基础的安全性。

在车辆售出后,每一次OTA升级,升级了什么内容,可能带来什么影响,都必须向监管部门报告备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厂家自己想怎么升就怎么升。

智能网联汽车驶向深水区,监管如何跟上,行业如何突围?-有驾

这就好比给车辆的每一次软件“手术”都建立一份详细的病历,方便日后查询。

一旦车辆发生了与智能系统相关的事故,监管部门就可以依据这些记录,快速地进行数据溯源,查清楚到底是系统的问题,还是驾驶员操作的问题,让责任认定有据可依,避免厂家和消费者之间扯皮。

为了让这些监管措施能够真正落地,文件还提出了几种具体的工作方式,比如常规性的“监督检查”,就像交警日常巡逻一样,看看大家有没有遵守规矩;还有针对特定疑点的“专项核查”,比如发现某款车型的事故报告率异常,就要重点去查一查;以及针对行业普遍性问题的“专项调查”,比如很多车型都存在的驾驶员监测系统不够灵敏的问题,就要组织专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推动整个行业进行整改。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就是要确保监管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件,而是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利剑。

这样一来,整个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可能都要随之改变。

过去,一些新兴车企为了抢占市场,往往追求“快”,快速推出新功能,通过OTA快速迭代,有问题再慢慢修复。

但在新的监管要求下,“安全”和“可靠”被放在了首位。

这意味着车企必须放慢脚步,在产品开发的源头就把安全问题想得更周全,进行更充分的测试和验证。

智能网联汽车驶向深水区,监管如何跟上,行业如何突围?-有驾

这不仅是对整车厂的要求,也倒逼整个产业链进行升级,从芯片供应商,到软件开发商,再到零部件制造商,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把安全合规的意识刻在骨子里。

当然,作为监管的支撑,负责检测和认证的机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他们不能再用老眼光、老办法去检测一辆智能汽车了。

比如,要评价一套驾驶员监测系统是否合格,就需要开发新的测试工具,模拟驾驶员在夜间、疲劳、分心等各种状态下的反应,用更科学的数据来做评判。

要分析一起复杂的交通事故,就需要具备事故数据解析和场景还原的能力,像个侦探一样,从海量数据中找出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监管的升级,也在推动着相关技术能力的进步。

总而言之,这份新规草案的出台,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它意味着我们未来购买和使用的智能汽车,将会经过更严格的把关,信息会更透明,安全会更有保障。

虽然短期内,可能会让一些新功能的推出速度变慢,但这种从追求“速度”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对于一个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

智能汽车驶向未来,需要技术的不断创新,更需要一套完善、严格的规则来保驾护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