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条新闻可能很多人没太注意,但数字确实挺惊人的:本田公司的摩托车,在全球累计生产和销售了5亿辆。
这个消息是在2024年5月,从他们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工厂传出来的,当时第5亿辆摩托车正式下线。
5亿是个什么概念?
这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国家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
一家公司,单靠一个摩托车产品,就能做到这么大的规模,这背后肯定不简单。
它不是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一个从日本小修车铺,一步步走到今天,遍布全球的真实发展过程。
要理解本田为什么能卖出这么多摩托车,得先看看他们是怎么起家的。
创始人叫本田宗一郎,1906年出生在一个铁匠家庭,从小就对机械特别着迷。
长大后,他没上过什么大学,直接跑到东京的汽车修理厂当学徒,凭着一股子钻研劲儿,学了一手好技术。
后来他自己开了家汽修店,生意做得还不错。
但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
那时候的日本,物资极度匮乏,尤其是汽油,比金子还贵。
普通老百姓出门,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
可日本又是个多山地的国家,骑自行车爬坡是件非常辛苦的事。
本田宗一郎观察到了这个普遍的难题,他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能不能把一个小发动机装在自行车上,让它自己跑起来,替人省点力气?
他找到了当时军队剩下的一批用于无线电通讯的小型发电机,经过反复改造,真的成功地把它装到了自行车架上。
这种简陋的“动力自行车”一推出来,立刻就受到了欢迎,因为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出行累的大问题。
这就是本田公司的起点,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想,而是从解决一个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开始的。
看准了这个方向,他在1948年正式成立了公司,并在第二年推出了第一款量产摩托车,取名叫“Dream D-Type”,意思是“梦想D型”。
这个名字,也寄托了他想让普通人都能轻松出行的梦想。
光有好的产品还不够,怎么让别人知道你、相信你?
本田宗一郎选择了一条在当时看来非常大胆的路:参加国际顶级摩托车赛事。
上世纪50年代,他带着团队和赛车,远赴欧洲参加以危险和高难度著称的曼岛TT大赛。
当时,赛车界是欧洲品牌的天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日本小厂跑去挑战,很多人都觉得是自不量力。
但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本田凭借出色的发动机技术和车辆稳定性,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战成名。
这一下,本田摩托“技术好、质量可靠”的形象就在全世界立住了。
通过比赛来检验和提升技术,再把这些先进技术应用到量产车上,这种做法让本田的产品一直保持着很强的竞争力。
后来推出的像CB750这样的车型,更是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为现代摩托车的形态和标准定下了基调。
当然,技术再好,如果产品不符合当地人的使用习惯,也卖不出去。
本田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非常懂得“入乡随俗”。
它在全球23个国家建立了37个生产基地,但这些工厂生产的东西,都是根据当地市场需求量身定做的。
比如在咱们熟悉的东南亚地区,像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那里道路条件一般,人们买摩托车主要是为了通勤代步,有时候还要拉点货,所以对车的要求就是皮实、耐用、省油、维修方便。
针对这个需求,本田的Super Cub(超级幼兽)就成了那里的“神车”,结构简单,不容易坏,一箱油能跑很远,几十年来在全球卖出了超过1亿辆,是历史上最畅销的机动车。
再看印度,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市场。
印度女性也需要便捷的交通工具,但她们经常穿传统服饰纱丽,骑跨骑式的摩托车非常不方便。
本田就抓住了这个细节,在印度主推一款叫Activa的踏板车。
这种车骑乘方便,前面还有个平坦的地板可以放东西,非常实用,一下子就成了印度的“国民神车”,销量常年霸占榜首。
为了进一步巩固印度市场,本田还在持续追加投资,计划到2027年,把在印度的年产能提升到700万辆。
这个数字,比很多国家一整年的摩托车总销量还要多。
而在北美和欧洲这些发达国家,摩托车更多是一种娱乐和休闲工具,人们追求的是驾驶乐趣和长途旅行的舒适性。
于是,本田就推出了像“金翼”(Gold Wing)这样的豪华旅行摩托。
这种车体积庞大,配备了音响、导航、沙发一样舒适的座椅,甚至还有安全气囊,价格跟一辆小汽车差不多,完全是为了满足高端玩家的需求。
回头看我们中国市场,本田的影子也很深。
上世纪80年代,很多家庭的第一辆机动车,可能就是重庆嘉陵厂和本田合作生产的嘉陵JH70。
这辆红色的小摩托,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也算是中国摩托车工业发展的启蒙老师之一。
后来,本田在国内成立了五羊本田和新大洲本田两家合资公司。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从2025年起,这两家公司将不能再同时生产和销售相同的车型了,要进行产品线划分。
比如,五羊本田会主要销售像PCX160这样技术比较新的现代踏板车,而新大洲本田则会负责销售像幼兽这样的复古情怀车型。
这种调整,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变化。
过去,我们可能觉得合资品牌就是好,但现在,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比如春风、钱江等等,发展得非常快,无论是在设计、性能还是大排量玩乐车型的研发上,都已经有了和国际大厂一较高下的实力。
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策略调整,正是在这个新竞争格局下做出的应对。
从公司的财务报表来看,摩托车业务可以说是本田的“现金牛”。
在最新的2024财年数据里,摩托车业务的利润率高达18%,而大家更熟悉的汽车业务,利润率只有1.7%。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本田每卖出100块钱的摩托车,能赚到18块钱的利润;而每卖出100块钱的汽车,利润还不到2块钱。
这个对比非常悬殊,也说明了两轮车市场,尤其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生命力和盈利能力依然非常强大。
虽然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汽车电动化,但对很多人来说,一辆经济实惠、能遮风挡雨的摩托车,才是维持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
本田正是牢牢抓住了这个基本盘,才能实现如此惊人的销量。
从1948年创业到今天,本田的销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第一个1亿辆用了将近半个世纪,而从4亿辆到第5亿辆,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
这种加速度的背后,就是它对全球市场的持续开拓和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
虽然本田也在研发电动摩托车,但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的燃油摩托车,仍将是它利润的主要来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