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最炸裂的事情,非几家新势力车企的“亏损数据”莫属。咱不说名字,随便拎一个出来,它的财报直接给人一种感觉:卖得越多亏得越狠。比如某头部品牌,今年销量猛翻,好家伙,亏损也跟着翻了一倍多。具体数字呢?销量涨了70%,净亏损却搞到百亿规模。你说离谱不离谱?电动车不是风口么,怎么越做生意越赔钱?有些人直接就说,这玩意儿不行了,泡沫快破了。但这事真的有这么简单么?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个事实,亏损这事吧,你不能光看数字,要拆开来看。比如销量涨了,是个好事,对吧?企业的营收也跟着涨了,这说明市场还认可它的产品。可是毛利呢?翻财报你会发现,有些新势力的毛利率,其实是正的——别看它亏了百亿,单车卖出去还是挣钱的。那问题在哪呢?问题出在费用上。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三座大山压着它喘不上气。尤其是研发,动辄几十个亿砸进去,光一个智能驾驶、芯片开发就烧得飞快。咋说呢,这些车企现在的状态,有点像创业公司,前期疯狂投入,想抢占市场和技术制高点。研发这玩意吧,短期看是成本,长期才是竞争力。你把它当成“烧钱”也行,但更像是在下大棋。
再说账期问题,这也是个被忽略的细节。一些新势力的亏损数字里,包含了大量还没兑现的利润。什么意思呢?它虽然车卖出去了,但钱没完全收回来。比如它跟供应商、经销商的结算有时间差,有些车是金融方案卖的,贷款没还完呢。这个账期问题会导致财报看起来很难看,但实际上企业运营还好好的,现金流也没那么紧张——当然这不代表它能一直靠这个活着,只能说它还有调整的时间窗口。
好,接下来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呢?最近几年也开始转型做电动车,很多老牌企业也在烧钱。比如某国际巨头,直接宣布接下来5年投入千亿做电动车平台开发。这钱烧起来可能比一些新势力还猛,但人家有燃油车业务兜底,财报看起来没那么吓人。外资品牌呢?也在经历投入期,虽然账面上亏损没那么大,但如果细算,它们的毛利率其实也在下滑。换句话说,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大家都在经历这个阶段。这个行业现在的模式就是先亏后赚,谁都跑不掉。
那问题来了,新势力车企到底在干嘛?它们是真的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从目前的动作看,更多是战略性亏损。研发投入高,说明它们想抢技术优势;营销费用猛,说明它们在扩大品牌影响力;市场补贴多,说明它们在抢用户规模。这些动作短期看是亏钱,但长期看是铺路。说白了,它们是在赌未来几年市场爆发,赌大规模交付带来的成本摊薄。这个赌注很大,但也不是毫无章法。唯一的隐忧是,时间窗口能不能撑住——如果市场没那么快爆发,或者它们的现金流断了,那问题就大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些新势力的亏损数据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多动作都有迹可循。关键在于它们能不能熬过这一阶段,走到盈利的拐点。对整个行业来说,电动车现在还处于“群雄割据”的阶段,烧钱、亏损都是正常现象。我们要盯紧的,不是那些表面的数字,而是它们的战略怎么走,能不能拼出差异化,能不能抢到未来的市场份额。这事没那么简单,但也没那么危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