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车圈的新车申报信息看得我有点眼花缭乱。就在上周,新一期工信部的公告一出,多款重磅车型直接把国产和合资新能源车放在了同一张桌子上。国产品牌推的新车型多到让我头皮发麻,既有百公里油耗几乎为零的小轿车,也有体量庞大的旗舰SUV,像岚图泰山、宝骏享境S9这些都挺隆重的,售价都在50万左右,定位直指合资甚至进口车型的下盘。
说个小插曲吧,我跟销售小哥聊到零跑的Lafa5,他说:这车不仅尾部激光雷达配上主动进气,可不是随便来着的,盯着年轻人、全球市场下的纯电跑车。我体感这话不是空穴来风,毕竟零跑Lafa5的设计语言看着确实挺运动,车身扁平化和两厢布局都透露着小跑车的味道。只是——真要让我猜,激光雷达加主动进气口这种配置,裸车价大概率会被顶上去不少。(这段先按下不表)
与零跑Lafa5一比,小鹏G7增程版看起来有点传统。它的体量更大,4918mm的车长和1925mm的宽度,车头灯带从分段式变成了全贯穿式,或者说是有意避免同质化。因为把发动机和电机组合的增程系统直接用上,峰值马力在330kW左右(估算,信息还待完全确认),能让车既有纯电静谧,也机动性充沛。老实说,这和零跑的纯电配置比,好像一个挑软柿子,另一个更硬核。你会选哪种更实操?我感觉这得看你平时跑长途多,还是市区通勤更重。
说到实操,像岚图泰山和宝骏享境S9这种野兽级SUV,整整齐齐的长宽高都在520020001800这个级别,轴距糙估计3100mm左右。泰山用的岚海智能超混系统,把1.5T发动机和两个电机组合起来,最高动力数值达到了百余千瓦,关键还搭载了华为乾坤ADS 4和鸿蒙座舱。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消费者问我,智能座舱真的用得上么?功能多不多,更新快慢如何?问题说到底是体验感,有没有把这套系统整活起来,谈何智能。
合资方面,新车当然也不含糊。像广汽丰田的铂智7,上月刚出场,体型上比皇冠还大点,价格触50万,上面也搭载华为鸾翼智能座舱。动力是华为的Drive One电驱系统,最大功率207kW,有点意思的是,铂智7也是少数用上封闭式格栅的丰田电动车型,颜值上做得比以往燃油车型更潮。相比之下,丰田的新款卡罗拉和丰田RAV4小改款,改动幅度有限,板子还是那个味儿。你不觉得这有点像老朋友聊家常,不太冒险?还是说,大家更在乎经久耐用,这种谨慎反而更对用户胃口?
这里我得稍微收一下前面觉得国产全线冲击的话。其实也没那么绝对。比如iCAR V27,这车和奇瑞合作,设计上带点复古硬派风,但增程器调教比一般国产车还要保守。续航你看,纯电大致200公里,综合能撑到1000公里(样本有限,纯心算)。这数字一看挺美,但实际操作里,增程系统的复杂性和维护成本有没有大幅度降低?我有点琢磨不过来,这是不是供应链里还是有些可变因素还没理顺?
顺便提一句,欧拉猫作为欧拉品牌首个SUV,这次终于放开做了,圆润的复古设计对用户来说包容度高,特别考虑到有激光雷达选装。技术本质就是给自动驾驶打底,类似你家淘汰的智能家居控制器。自动驾驶这事我倒是不苟言笑,很多时候你懂它不全,而车企往往又想用技术包装买点,真让中产买家花了钱,最后用不到,烦不烦?
再聊聊供应链。你知道,新能源车的供应链就像一家早饭店,半夜跑的人多了,早上供应就乱套。零跑要做到Lafa5激光雷达和主动进气系统同时成型,就得协调传感器供应商、电机厂和车身模具厂家一条龙配合,稍有错峰就得重排日程。别看这车卖给年轻人,背后却是狠活一锅端,市场风口一变,车子随时可能变烫手山芋。这对车企来说是考验,更是赌注。
你说,国产车与合资车这种双轨并进,新车申报年年砸过来,可消费者真能一眼辨清谁更适合自己吗?我在同一价位实操过小鹏G7增程版和丰田铂智7,整车质感和驾驶感受差距可不小。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家隔壁的烧烤摊和老牌饭店做的烤串,一串也许价格差个二三十块,但入口的烟火味绝对差异明显。
临场小计算:假设你买一台岚图泰山,价格50万左右,带电池质保8年,一年跑2万公里,充电成本按0.6元/度,综合百公里电耗25kW·h,电费成本大概300元。再加上基本保养(估算约每年4000元),单车使用成本基本显示出多功能豪华SUV价格的真相。相比传统40万左右燃油中大型SUV,差价多少值得深思?
中途想插句话,提问你个怪问题:新能源汽车里,激光雷达真的有那么必要吗?是不是现在只是抢占赛道的噱头?会不会装满车后,唯独没给驾驶者带质的飞跃?
其实我嫌麻烦,毕竟听着那么多新技术挂帅,能真用几回?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些汽车公司的新招实在花样多。回头发现,有的时候所谓的创新,也是一种折中,是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之间那条细线的拉锯。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还有宝骏享境S9的车型,是宝骏和华为的首次深度合作,车内的六座设计着实贴合用户需求。它搭载的插电混动系统1.5T+电机,明摆着想挑战理想L9那些大哥车型。问题是,它能不能做到不像初次合作那样,等用户反映不适就来个大换血?新玩家总有不成熟的地方。
顺便一提,合资品牌新款日产轩逸这回更注重外观颜值和细节,玩起了贯穿式灯带,轴距不变,动力一样没变,1.6L发动机+CVT。怎么说呢,有点像是给经典车型来个化妆,目的是留住老客户。可新车降维打击的节奏越来越明显,它们能靠这招撑多久?
讲真,我想知道,这波国产新能源大军和合资稳重派的激烈对决,究竟谁更能抓住下一个风口?是技术上的全栈自研,还是开放合作后的快速迭代?还是说,市场最终只爱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功能?
你有没有留意过,新车申报中那些看似不起眼但意义重大的细节?比如零跑Lafa5车顶激光雷达的装配角度,岚图泰山中网的通风设计,或者是小鹏G7增程版尾灯的灯带变动,背后其实都映射出供应链和研发暂时还不能完全统一的痕迹。
这让我想到,下次坐在车里,调皮地摸摸车内那个智能座舱的按钮时,我们能不能真正感受到它背后的技术诚意?成了真正为用户设计,还是仅仅给工程师和供应链秀场的道具?
毕竟,车不仅是机器,更是时间和耐心的考验。能不能用得上手、用得放心,才是最终打动买家的秘密。你说,这场合资和国产夹击的赛道,谁会先绅士地认怂,谁会狂奔到终点,留给我们后话去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