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比赛,我真是看得气都不顺了,手机拿在手上就想说点什么,不吐不快。就想问问大家,这泰州队,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常规赛踢得稀里糊涂,输南通输盐城,连淮安都没踢过,结果呢,一到决赛,跟开挂了一样,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最后还真就拿冠军了,这合理吗,我这小暴脾气真想问问,他们是不是常规赛闭着眼睛踢的?
你看看那个成绩单,常规赛零比四输给南通,零比三输给盐城,一比三输给淮安,一比一才勉强跟常州打平,这哪像是能进决赛,更别说拿冠军的队伍。我都替那些常规赛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的队伍冤得慌,尤其是南通,听说是满墙奖状的足球强市,结果在决赛里被泰州给收拾了,屈居亚军,你说这找谁说理去。
反正我当时就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的比分,嘴都合不拢,那不是震惊,那是有点懵。这完全不符合体育竞技的逻辑啊,难道足球比赛真的有“战略性放弃”这回事吗,还是泰州队平时都在藏拙,等着最后关键时刻放大招呢?
我这心里就嘀咕,这事儿不简单,是不是背后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猫腻。结果刷了半天热搜,总算刷到点靠谱的解释,才发现,哦,原来此“泰州”非彼“泰州”。
感情这泰州队,压根就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泰州队了,人家是“长春亚泰”的青训梯队来打比赛的。怪不得,怪不得,我当时看到泰州队那战术素养,那个人能力,跟常规赛比简直判若两队,心里就想,这肯定不是平时的那帮人。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曲折的,话说2021年,当年风光一时的泰州远大俱乐部因为资金问题,直接就解散了。那俱乐部一解散,梯队的孩子们怎么办呢?总不能让他们就此散了,足球梦想就此断了吧。这时候,长春亚泰就出手了,把泰州远大U17到U19这几个年龄段的梯队,给整体打包收购了。
你想啊,这可是一大批有潜力的年轻球员,亚泰肯定也看到了他们的价值。虽然这些孩子们跟着亚泰北上去了长春训练和比赛,但他们很多人都还保留着泰州本地的学籍。
这就有意思了,相当于泰州足球的人才血脉,虽然换了个地方培养,但根还在泰州。
然后泰州市这边呢,也挺会来事儿,跟长春亚泰俱乐部签了个青训联合培养协议。这协议一签,就更顺理成章了。亚泰这边会把一部分梯队球员安排在泰州继续学习文化课,你说这些孩子在泰州读书,拿的也是泰州的学籍,那按着规则,他们代表泰州队参赛,这不就名正言顺了吗。
我当时看到这个解释,我这拳头都收回来一半了。原来不是闭眼踢球,也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有高人指点,哦不,是有职业球队的青训系统在运作。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包括很多这种地方赛事,它对职业青训的参与其实是有一定开放度的。它允许一部分职业梯队的元素加入进来,就是为了提高比赛水平,同时也给这些年轻球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所以,长春亚泰和泰州这种合作模式,球员们既可以在亚泰的梯队里接受专业训练,又能代表泰州队参加地方联赛,一举两得。
你别说,这套路还真是玩明白了。这种操作,一方面解决了泰州远大解散后年轻球员的出路问题,另一方面也让泰州队在赛事中有了更强的竞争力,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但话说回来,这事儿对其他纯本土球队来说,多少有点不公平。南通队那些孩子,辛辛苦苦从常规赛一路杀过来,结果决赛碰到的是“升级版”的泰州,心里会怎么想?我估计他们得气得肝疼,这不就是降维打击吗?我这在旁边看着都替他们觉得憋屈。
长春亚泰这操作,其实也挺精明的。既收编了优质青训资源,又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家球员得到了实战锻炼,还顺便跟地方搞好了关系。一箭三雕,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种机制有点意思,但又有点怪怪的。你说它是为了足球发展,让更多有天赋的孩子有机会踢球,这没错。但你说它完全公平,那也未必。毕竟,一支带着职业队基因的队伍,跟一群业余爱好者或者纯地方青训队去踢比赛,这起点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就像是,你本来以为是村里的大比武,结果人家悄悄请了个武术学校的尖子生过来代打,最后还拿了第一。你能说人家赢的不光彩吗?规则允许啊。但你心里总归有点不痛快,觉得这比赛,味道有点变了。
所以,这泰州队的冠军,我只能说,赢得很“合法”,赢得很“职业”,但就是少了那么点纯粹的“黑马逆袭”的味道。这足球啊,有时候还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场上场下都是学问。我就想问问,下次这种比赛,还能不能让人踏踏实实地看场球了?
声明:个人观念点,结合其他网络信息写的,仅供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