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要是开车时遇到点意外,比如车子撞了、电池出问题了,结果车门把手半天找不到或者抠不出来,那得多着急?之前我刷到过一个视频,有个车主的车轻微追尾后,隐藏式门把手直接卡住了,最后还是消防员用工具撬开门才出来的,看的人心里发紧。不过最近有个好消息,以后这种担心可能就没了 —— 汽车门把手的强制性国标要来了,明确说不让用全隐藏式的了。
先跟大家捋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9 月 24 号那天,工信部官网发了个通知,说他们组织人弄了个《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在正让大家提意见呢,截止到 11 月 22 号。可能有人会问,为啥突然要搞这么个标准?其实不是突然,是这几年隐藏式门把手用得越来越多,问题也跟着冒出来了。
我查了下数据,现在市面上差不多有七成以上的新势力车型,还有不少合资品牌的高端款,都用了隐藏式门把手。一开始大家觉得这设计特酷,车子看起来更整体、更有科技感,不少人买车时还专门挑这种。但用着用着,麻烦就来了。之前有个汽车投诉平台统计,去年关于隐藏式门把手的投诉有两千多起,比前一年多了快一半,问题集中在冬天冻住、断电打不开、事故后失效这几方面。
就说冬天冻住这事儿,北方的朋友肯定深有体会。我有个吉林的朋友,去年冬天开车上班,早上出门发现门把手冻得严严实实,按了半天没反应,最后没办法,只能拿热水一点点浇,折腾了十多分钟,差点迟到。还有更糟的,有车主冬天在高速服务区停车,回来发现把手冻住了,零下二十多度的天,在外面站了半小时才弄开,手都冻僵了。
再说说安全方面的事儿。之前深圳有一起事故,一辆电动车发生碰撞后,动力电池开始发热,车主想赶紧开门下车,结果电动隐藏式门把手没反应,最后虽然人没事,但也吓出一身冷汗。还有个案例,有辆车断电后,隐藏式把手完全弹不出来,车主被困在车里,最后还是砸了车窗才出来的。这些事儿看着是个案,但真轮到自己身上,就是天大的麻烦。
这次的征求意见稿,其实就是冲着这些问题来的。里面说的挺细,比如每个车门(尾门除外)都得有能机械打开的外把手,就算车子锁着,要是遇到安全气囊弹出来、电池发热这种紧急情况,非碰撞那侧的门,不用工具就能用外把手打开。还有个很具体的要求,外把手不管是啥状态,相对于车身得有个能放手的空间,尺寸还规定好了,得有 60 毫米 ×20 毫米 ×25 毫米那么大 —— 说白了就是得让你能轻松摸到、抠到,不能藏得严严实实,手都伸不进去。
可能有人会问,那以后是不是就不能用隐藏式把手了?也不是,是不让用 “全隐藏” 的。比如现在有些车的把手,平时缩在车身里,按一下会弹出来一部分,这种只要弹出来后有足够的操作空间,能机械打开,应该还是能用的。这次新规主要是堵上那些 “藏得太深”“全靠电驱动” 的设计漏洞,不是要完全否定隐藏式把手,毕竟大家还是喜欢好看的设计,只是得在好看和安全之间找个平衡。
这事儿出来后,不少网友都在讨论,我看了一圈,大家的想法还挺一致的,大多是支持的。有个网友说 “终于等到这规定了,之前总担心紧急情况打不开门,现在心里踏实多了”,这话我特别认同。为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开车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安全,不管设计多花哨,要是关键时刻掉链子,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就像之前有个现象,很多车企为了让车子看起来更 “高端”,在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比如超大屏幕、自动开门、隐藏式把手这些,但有时候反而忽略了最基础的安全细节。比如有些车的隐藏式把手,为了追求 “隐藏效果”,把机械应急装置藏得特别深,就算知道有,紧急情况下也找不到;还有的车,居然把机械应急把手省了,全靠电动,这要是断电了,不就成了 “打不开的门” 吗?
这次新规其实也是在给车企提个醒,设计不能只看表面,得实用、得安全。而且不只是外把手,内把手也有要求,每个车门都得有机械释放功能,就算装了电动内把手,也得配个机械的应急把手。之前我坐过朋友的一辆车,内把手是触摸式的,看着很高级,但我当时就想,要是没电了,咋开门?现在看来,以后这种情况就不会有了,机械把手相当于多了个 “安全备份”。
还有个角度,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不管是买家电还是买汽车,大家越来越看重 “应急功能” 了。比如买冰箱会看断电后能保温多久,买洗衣机要看有没有紧急开门按钮,买车自然也一样,关键时刻能顺利逃生,比啥都重要。之前有个调查,说有八成车主在选车时,会把 “应急安全配置” 放在前三位,比油耗、空间这些还重要。这说明大家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了,新规其实也是顺应了这种需求。
说到车企,这次特斯拉的动作还挺快。新闻里说特斯拉的设计总监已经说了,正在重新设计车门把手系统,要让紧急情况下操作更直观。其实特斯拉的隐藏式把手之前也有不少争议,比如有车主反映,在极端低温下,把手弹出来的速度会变慢,还有事故后卡住的情况。这次他们主动改设计,一方面是响应新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善用户体验,毕竟要是因为把手的问题影响了口碑,得不偿失。
可能有人会担心,新规实施后,车子的设计会不会变丑?其实不用太担心。现在已经有车企在做半隐藏式的设计了,比如把手平时缩进去一部分,需要的时候弹出来,既保留了整体感,又有足够的操作空间。而且机械把手也不一定非得做得很丑,之前我见过一款车,把机械应急把手藏在门把手内侧,平时看不见,需要的时候抠一下就能出来,既不影响美观,又保证了安全。
再说说咱们普通车主能从中得到啥好处。首先肯定是安全更有保障了,不管是遇到事故还是车子出故障,开门都不用慌,不用到处找工具,也不用怕冻住或者断电。其次是日常用车更方便了,尤其是北方的朋友,冬天不用再跟门把手 “较劲”,早上出门能省不少时间。还有就是,以后买车不用再纠结 “隐藏式把手不安全” 这个问题了,因为不管选啥车,门把手的安全都有国家标准兜底。
不过有个问题我也在想,现在已经买了全隐藏式把手的车主咋办?新规是针对以后生产的车,还是现在的车也得改?目前征求意见稿里没说,但我觉得后续可能会有配套措施,比如让车企提供改装方案,或者给出应急处理的指导。毕竟现在路上跑的全隐藏式把手车型也不少,总不能让这些车主一直担着风险。
还有就是,这个标准的细节能不能再完善点?比如机械把手的位置,能不能规定得更明确些,别藏在太隐蔽的地方;还有操作力度,能不能考虑到老人、小孩,别设计得太费劲。这些细节虽然小,但关系到实际使用体验,要是能在征求意见阶段完善好,以后大家用着会更舒心。
总的来说,这次车门把手国标出台,是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它不是在限制创新,而是在引导创新往更安全、更实用的方向走。毕竟汽车是用来代步的,不是用来 “炫技” 的,好看固然重要,但安全才是底线。以后咱们开车,不用再担心门把手 “掉链子”,遇到紧急情况能顺顺利利开门,这才是最实在的安全感。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们家的车用的是隐藏式把手吗?有没有遇到过打不开或者冻住的情况?对于这次的新规,你们还有啥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让这个标准能更好地保护咱们车主的安全。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