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年头,挑车跟相亲似的,品牌型号多如繁星,看得人眼花缭乱。
要说近来汽车圈里最“敢赌一把”的,那还得是那个亏损几百亿的日产。
事情是这样,日产新推了纯电车型N7,直接亮出“出血价”,起步压到11.99万。
这价位一出,整个汽车行业都震动了。
要知道,合资品牌何时这么干过?
过去都端着姿态,如今竟也放下身段,玩起了“价格屠夫”的策略。
更有意思的是,日产还配了个“零重力”办公椅,说是“靠椅子反哺汽车”。
这番操作,让人啼笑皆非,又觉几分悲壮。
日产的境况确实不佳。
销量下滑,巨额亏损,转型滞后,新款车型更新换代迟缓……一连串的难题,压得这家老牌车企举步维艰。
有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日产在华销售额同比跌逾27%,亏空更是达到数百亿。
这可不是玩笑,照此发展,恐怕真的岌岌可危。
因此,日产这次是破釜沉舟,力求“自救”。
N7这款车,便是他们寄予厚望的破局之作。
为了能将车卖出去,日产也是豁出去了。
在价格方面,直接“击穿”合资品牌的利润空间,明摆着就是“贴本赚吆喝”。
在产品层面,也倾注心力,力求在智能化、外形设计上紧跟时代潮流。
在销售渠道上,更是推行大刀阔斧的革新,试图学习新兴车企的打法。
问题也随之而来,这“赔本赚吆喝”的招数,真能奏效吗?
我们不妨先审视,日产N7这款车,是否真是“换标”之作?
当下,消费者对“贴牌”车辆可谓是深恶痛绝。
N7刚发布时,就被质疑是东风奕派007的“变脸”。
所幸,此番上市的N7,在驱动布局、底盘结构上都与东风奕派007存在差异,也算是给予了“换壳”论一记有力的回击。
从另一个角度看,合资品牌应用合资中方的技术,这本身无可厚非。
这是快速赶超市场的一条捷径。
但要紧的是,产品要足够优秀,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
倘若仅仅是“换个壳”,敷衍了事,那定然行不通。
再来说说这销售方式。
日产想效仿新势力车企,将订购、交付、售后服务拆分开来,这方向是对的。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问题依旧不少。
有内部人士诉苦,销售在线上挖掘用户,用户下单了也算不到自己业绩上;考核激励也不够透明,依靠人为统计与主观评价,这又怎能令人心服口服?
这些现象,映射出日产在转型途中,依然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
想要学习新势力,并非简单模仿,务必真正领悟新模式的精髓,方能运用自如。
实际上,日产所面临的困境,也是诸多合资品牌的真实写照。
直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这些老牌车企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他们一方面想要守住原有的市场份额,一方面又不愿降低身价,与自主品牌短兵相接。
结局只能是眼睁睁看着市场被一点点蚕食。
想要跳出泥潭,合资品牌务必转换思路。
别再端着架子,放低身段,真正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偏好,拿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才是破局之道。
当然,仅靠降价远远不够。
价格只是抛砖引玉,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还是出色的产品力与贴心的服务。
日产N7想要取得成功,就务必在智能化、品质、售后体验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方能赢得客户的青睐。
如果N7当真能远销海外,那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毕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硬实力,在国际市场还是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
若能将N7销往异国他乡,获取利润,或许还能弥补些许国内“出血价”带来的损失。
日产的“赔本卖车”,看似是无可奈何之举,实则也是一次豪赌。
成败与否,尚不明朗。
但至少,他们已经迈出了改变的步伐。
我们期盼,日产能顺利度过此番危机,浴火重生。
因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汽车市场,需要形形色色的参与者。
唯有竞争,才能推动行业进步,才能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所以,我们不妨给予日产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鼓励。
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知错就改,勇于直面挑战。
我想说的是,与其抱怨市场环境恶劣,不如反躬自省。
与其故步自封,不如拥抱变革。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屹立不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