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最近看户外广告,燃油车几乎已经看不太见到。合资品牌也是纷纷转向新能源,市场格局在发生一场悄然无声的变化。
其实一开始我也是挺迷糊的。以前出门走在路上,燃油车的广告满街跑。十年前,我记得稍微高端点的品牌都在广告里强调什么动力强劲、油耗低、科技感。但最近半年,多到几乎看不到专门为燃油车投放的户外广告了,更多的是新能出行•未来已来那种大字,路牌、公交站牌上的新能源车型图片变多了。
你们注意到了没有? 这是代表什么?这么大手笔的宣传,难道真是无心插柳吗?我猜,答案大概率是:燃油车广告的投资回报率已经低到一定程度。
逼得我翻了下笔记,估算一下。以我认识的几个合资品牌为例,去年他们的燃油车广告预算,可能在整个营销投入中只占了20-30%。但新能源车型的广告投放,尤其在二线城市的公交站、地铁和高速路出入口,投放频率几乎翻倍。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供需关系的转变。燃油车的销量不差——大概什么区间?我估算,去年国内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还是在60-70%左右,但这个比例逐渐下降。而合资品牌,看似做量不做价,但其实他们的存量市场已经不太靠广告拉动新客户了。
做不做广告,其实销量都在那里。这句话怎么听起来有点奇怪,但我觉得也不是没有道理。燃油车的市场刚性需求强,老用户保持购买,潜在新用户也还在,但广告的作用正在减弱。很大一部分客户也都明白,一个车在商场买,价格差不多差不多,用的时间长,广告带来的转化其实有限。
那新能源车呢? 这个不同,差异挺明显。从销量到市场份额,没有一定的广告推助很难迅速打开局面。尤其合资品牌,很多是新进入者,靠广告讲故事,塑造品牌印象。这点上,比自主品牌要卖房子的本事还要高一筹。
我不禁想:要是没有广告,新能源车的价格可能要再打个折,才能维持市场扩张。你们觉得呢?合资投入广告,是省着点钱还想快点占领市场的一种策略,还是潜移默化塑造品牌的一种必要手段?我迟疑了一下,觉得其实是二者兼而有之。
刚才翻了下我手机里的相册,看到去年跑过的一家4S店,墙上那个新能源大促海报实在很醒目。但门口的燃油车广告,少得可怜。一年前,还能看到XX豪车全系优惠的大广告,但今年一片预售新能源,惊喜不断。很明显,投入导向都在新能源。
我还要提醒自己:广告成本不是小数目。以主流合资品牌来看,投一块广告牌,价格随位置变化,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你说,那个广告能卖出几辆车?大概一辆车的广告成本可能在1千到2千元之间。根据销售数据推算,可能还没能完全弥补下线后的效果,但起码能造势。
广告投得多也不代表销量就一定高。再细究点,品牌的口碑、产品力、售后体验才是真正拿人心的要素。你说,我对这个市场的观察是不是太偏心了?嘿,可能吧。毕竟我从研发出身,什么供应链大博弈、渠道压力、用户心理,都在脑海里盘旋。
说到这里,我就在想:新能源车型的推广是不是也在逼传统燃油车自我革新?其实我一直以为:许多合资品牌,去年还在大打燃油车用心制造,油耗降低,动力升级。但今年看,很多都在说未来新能源,不可阻挡。(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你们注意到没?在展厅里,那些油车真的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几乎都是纯电或混动的。
我也有点嫌麻烦的心理。有时候觉得:为了宣传,投个广告又废时费力。 其实也不全是。广告的本质,既是抓住眼球,更是拉动转化。如果广告做到位,能让散户心动,新能源车的市场的确能飞跃。可我也在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泡沫,毕竟,目前的新能源热度,和十年前的智能手机热潮像极了。
大家觉得,新能源市场的广告战会持续多久?是不是会像燃油车这样,逐渐回到理性?我猜测,不确定——毕竟这事儿也可能火一阵冷一阵。
其实我还挺好奇:每天早上走到路口,思考一会儿。如果我没有在写车,是不是早就转行搞广告了?(笑)这啰嗦歪楼的口吻,说的也算自嘲吧。
总结一下:这个行业变化快得令人措手不及。燃油车的广告逐渐淡出,是不是就是给新能源让位?还是说,这只是暂时的阵痛?这些天我一直在琢磨,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下一个广告投放的背后。
你们觉得?下次遇到汽车广告,是不是会心一笑,想到这是市场在讲故事。这个故事,谁能讲得更动人一些?大家可以留言告诉我,我也有点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