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博会大巴频频故障,竟然造谣车辆是外资的,试图抹黑中国车企,这锅甩得也太熟练了吧

你记忆里的“日本制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是那种能用一辈子的电饭煲,还是代表着绝对靠谱的工匠精神?我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这些。但最近发生的一连串事,让我感觉这个印象,好像正在被一点点撕碎,碎得还挺彻底。

最先让我感觉不对劲的,是几年前那个神户制钢所的事。当时新闻爆出来,我整个人都懵了。这可是日本第三大钢铁厂啊,居然被曝出篡改产品数据,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他们把强度、耐久性都不达标的铝、铜产品,卖给了全世界五百多家公司,丰田、波e音全在里面。这事儿性质太恶劣了,不是说工人手滑搞错了,是有组织、长时间地造假。这一下就把我心里那座“日本制造=诚信”的神坛给干塌了。

大阪世博会大巴频频故障,竟然造谣车辆是外资的,试图抹黑中国车企,这锅甩得也太熟练了吧-有驾

本以为这只是个例,结果没过多久,新干线又出事了。那可是日本的脸面啊,结果一列“希望号”在路上跑着跑着,被发现车底下的架子裂了条14厘米长的大口子,差一点点就断了。

这要是真断了,后果简直不敢想。后来一查,原因更让人火大,是制造商川崎重工的工人,为了把一个尺寸不对的零件硬塞进去,直接把钢材给削薄了。这不就是拿乘客的命开玩笑吗?嘴上喊着“工匠精神”,背地里干的却是这种事,简直讽刺到了极点。

如果说这些还是传统制造业的问题,那丰田在新能源车上栽的跟头,就更说明问题了。丰田,全球汽车老大吧?他们憋了好久,终于推出了第一款全球纯电SUV,叫bZ4X。

结果呢?车刚上市俩月,就全球紧急召回。原因听着都可笑——轮毂螺栓会自己松掉,最后整个轮子都能飞出去。这种低级到不能再低级的错误,居然出在丰田身上,只能说明他们在电动车这个新赛道上,真的是力不从心,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搞不定了。

大阪世博会大巴频频故障,竟然造谣车辆是外资的,试图抹黑中国车企,这锅甩得也太熟练了吧-有驾

有了这些事做铺垫,再来看最近大阪世博会大巴的事,那味道就太对了,简直是熟悉的配方。为了迎接2025年的世博会,大阪搞了一批新的电动大巴。结果这车刚上路没几个月,毛病就没断过。

一会儿空调罢工热得人中暑,一会儿车门打不开把人关在里面,下雨天车里还跟着漏水,跟水帘洞似的。最吓人的一次,是一辆车开着开着方向盘直接卡死,一头撞上了隔离带。幸好当时没啥人,不然真得出人命。

出了这么大的洋相,按理说,第一反应不该是查查车到底哪儿出了问题,是设计缺陷还是生产瑕疵?可日本媒体不这么干。他们的报道,标题大得吓人,前面好几段都在反复强调一件事:“这批大巴是中国产的!”那潜台词呼之欲出:看吧,又是中国制造的锅,质量就是不行。这操作,熟练得让人心疼。

我当时就觉得奇怪,这锅甩得也太顺手了吧?于是就去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批车,根本不是中国车企直接卖给大阪的。背后真正的操盘手,是一家叫EV Motors Japan(EVMJ)的日本公司。这家公司说白了,就是个“二道贩子”兼“改装厂”。

大阪世博会大巴频频故障,竟然造谣车辆是外资的,试图抹黑中国车企,这锅甩得也太熟练了吧-有驾

他们的业务模式很简单,从中国进口整车或者半成品,然后在日本的工厂里进行深度“魔改”。你想想,中国的车都是左舵,要到日本跑,得改成右舵吧?光这一项,就得把整个转向系统、仪表台、各种线路全都拆了重装。

而且,日本有自己的一套交通管理和电子支付系统,这些也得重新集成进去,电控系统都要重新匹配。这可不是换个轮胎、贴个膜那么简单,简直就是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EVMJ自己在官网上也写得清清楚楚,他们是在日本本地工厂完成改装,并且按照自家的标准进行检测、试跑和性能验证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意思还不明白吗?

这车,是在日本改的,在日本测的,最后也是在日本交的货。现在出了问题,尤其还是方向盘锁死这种要命的故障,怎么就能把责任一句话推给“中国产”?

大阪世博会大巴频频故障,竟然造谣车辆是外资的,试图抹黑中国车企,这锅甩得也太熟练了吧-有驾

我看到有懂行的日本网友留言说,这种改装车出问题太常见了,特别是转向系统,重新匹配后很容易出现兼容性问题。而且EVMJ为了赶工期,有些车甚至是在港口附近临时搭个棚子就开干了,测试都做得马马虎虎。

可这些关键信息,媒体提都不提,就揪着“中国产”三个字反复炒作。这已经不是报道新闻了,这简直就是在编故事。

这背后的心思,其实也不难猜。日本这些年在新能源车上,走得那叫一个慢。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电动车在全球的份额连2%都不到。反观我们,去年新能源车出口都突破500万辆了。这差距,已经不是一星半点儿了。大阪世博会,本来是他们展示国力、秀科技的好机会,结果连最基本的交通工具都得靠进口中国的车来撑场面,这脸往哪儿搁?

现在车队天天出故障,更是脸上无光。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水搅浑,把锅甩出去。只要把舆论引导到“中国产质量差”这个方向上,就能成功转移视线,还能顺便安抚一下国内民众那颗被现实刺痛的“汽车大国”自尊心。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心虚,一种面对产业落后现实的集体焦虑。

大阪世博会大巴频频故障,竟然造谣车辆是外资的,试图抹黑中国车企,这锅甩得也太熟练了吧-有驾

我能理解他们的焦虑,但真接受不了这种操作。因为这种不负责任的舆论一旦传开,对整个中国制造的形象都是一种伤害。

你想想,一个普通的日本民众,在电视上看到新闻,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是“中国产的巴士撞了隔离带”,谁还有心思去查背后那一大堆改装的破事?久而久之,“中国产=不可靠”的标签就这么贴上了。

这比事故本身更可怕。以前我们总说日本有“工匠精神”,出了问题先鞠躬道歉,然后彻查原因,改进工艺。现在倒好,先学会了公关甩锅。真想问一句,他们的脸面和逻辑,到底哪个更重要?

当一个昔日的强者,开始习惯于靠指责对手来掩饰自己的衰落时,你觉得,它还能撑多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