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最近搞了一波支付规范的宣传,还搞得挺正式的。我还记得前几天一个销售跟我聊天,说他们公司最近也在一直催促供应商按合同走孩子般的流程,不能随意拖、随意变,挺微妙的。
其实这个事不算新鲜。你知道吗,国内部分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企业,账款拖得有点久了,有时半年都没到账,导致现金流紧张。粗算一下,估计行业整体应收账款有个大概的规模,可能占到供应链总值的百分之十吧(这个数字估算,心里觉得可能偏大或偏小点,只能这么打个比方)。这玩意儿,你说能不影响生产?当然不能。
我看新闻说奇瑞是很认真的。承诺合同环节要规范——这跟我以前跟一线采购的朋友接触到的情况不完全一样。有些车企太看重交付速度,合同一签,修改改到最后一秒。而奇瑞这个,似乎是想先从规矩上做文章。你要说多做点流程控制是好的,毕竟供应链里有配件变差、交付延期的事情太常见。但问题也在这里:流程搞得太死,别的企业是否还会觉得麻烦,供应商会不会觉得你们好像太难合作?我就常想,制度再严,实际操作中,像没有你想的那么光滑。
说实话,自己对奇瑞还算挺有好感的。毕竟也算个追随者,看着大厂努力改善供应链的关系。但我得坦白,心里也会蒙上一点疑惑——他们真能从这些规定里,获得长期的好处?还是说只是走过场的表面功夫?我思考着,又觉得事情不可能那么简单。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看了个零部件供应商的流程图。有点缝隙突然冒出来——中小企业对付款安全的敏感程度,比我想象中还高。他们最怕的不是多付钱,而是钱晃一晃就没了。像我认识的一个修车师傅,曾经抱怨:他们什么时候能保证我这账按时结清,我这点微薄利润才敢长远打算。这份担心很正常。
我还试着对比了一下几个差不多价位、相似配置的紧凑型车。比如在空间和动力这个层面,某些汽车的悬挂调教差异还是挺明显的。有的车,悬挂更软,驾乘体验温和些;有的偏硬,操控更灵活。其实这个差别,从研发的角度看,不光是调校那么简单,更像是在模拟不同的路况模型。调硬调软,差异其实就是在不同需求之间抉择。你说这样推出来的车,日常用又能接受,性能又不掉价。你会不会觉得,这种平衡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度的极限?或者说,好像人人都在用价格贴线,但给痛点做文章。
另一方面,供应链博弈真复杂。有个问题我一直琢磨:为什么中小零件商那么容易被压价?他们的利润空间那么小,真是生存就得拼命折腾。我猜,或许大厂看中的,是稳定供应吧。你想试试自己搞一条高端线,不依赖大厂一类的订单,风险太大。像我那朋友说:只要能活下来,别的都还能慢慢做。这句带点自嘲味。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供应链中那点人性真的难琢磨。有时候觉得,供应商和整车厂其实像在拔河。拉得紧,到底是谁赢?其实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心理战——我知道的一个案例:某零件厂死活不降价,结果订单被改成了备用供应源。他们其实只是试探对方的底线。你说,这是合作还是博弈?我相信,很多时候,供应链关系更像是博弈大戏而不是共同跳舞。
对比另一个角度,车企越来越重视认证和流程规范,其实也在给自己设锁。这点有点像家里装修,越是严格的标准,后来出现问题时,责任也越明确。可实际上,供应商不也在变通?有时候为了赶订单,偷偷绕点流程,面上的合规其实只是假象。这个平衡点挺微妙——要效率,又要规矩,怎么调都算不完。
每次想到这里,我都怀疑:究竟是谁在主导这场合作?是车企理直气壮的制定规则,还是供应商在看似配合的背后,偷偷弄点小算盘?大概都不是纯粹的谁对谁错。我心里也在揣摩,这样的变革,最后能激发出什么?是不是会像我小时候玩的那种电子拼装游戏——多试几次,才知道哪个环节容易卡壳。
这个行业,就是这么现实又带点复杂。说到或许我还在思考:这些流程背后,真正的动力是赚还是保命?或许答案都在一个小小的供应链节点上——它的微小变化,可能拉动整个行业的走向。你觉得,一个零件的价格变动,能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日常用车体验?又有多少人会注意到那块被平衡的悬挂?或者,那份被规范的账款,是否能真让合作关系变得更稳?
只希望,每一次流程的变革,别忘了那一份人性——那些最真实的、藏在背后的微妙情绪。
这小细节,倒挺触动我:上午碰到一个供应商,跟我说了一句:活干得多了,心情也跟着变。我想,也许这就是最真实的衡量:在这个看似数字和规程堆叠的世界里,人,还是最难琢磨的部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