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买车,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辛辛苦苦攒下的预算,都希望能花在刀刃上,买到一辆称心如意的好车。
可现在的汽车市场,同一款车型往往会分出好几个配置等级,从入门的“青春版”到顶配的“旗舰版”,价格差距能有好几万甚至十几万。
销售顾问的介绍往往天花乱坠,让人听得云里雾里。
很多消费者提车时满心欢喜,开了一段时间后才后知后觉,发现自己的车和当初在展厅看到的高配展车,在很多细节上存在不小的差距。
那么,在展厅里琳琅满目的新车中,我们普通消费者该如何快速分辨一辆车是高配还是低配呢?
其实,有几个关键的细节,就像是车辆的“身份证”,是很难被后期加装或用话术掩饰的,只要我们认准这几点,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看车辆的外观,特别是它的“脚”和“眼睛”。
这里的“脚”指的就是汽车的轮毂。
轮毂的尺寸、样式和材质,是区分高低配车型最显眼、也是成本差异最大的地方之一。
通常来说,高配车型为了营造出更强的运动感和豪华气场,会配备尺寸更大的轮毂。
比如,一辆主流的紧凑型轿车或SUV,其高配版本普遍会使用18英寸甚至19英寸的轮毂,硕大的轮毂将轮拱填充得满满当当,显得整车姿态非常矫健。
不仅尺寸大,高配轮毂的设计也更具匠心,比如采用双色钻石切割工艺,让金属亮面和深色漆面形成鲜明对比,在阳光下转动时流光溢彩;或是采用熏黑处理的多辐条设计,看起来极具战斗气息。
而配置较低的车型,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轮毂尺寸通常会小一些,可能是16或17英寸,装在同样大小的车身上,就会显得有些“小脚”,气势上弱了不少。
在工艺上,低配轮毂的样式也相对朴素,大多是普通的银色涂装。
有些入门级车型甚至会采用成本更低的钢制轮毂,外面再加一个塑料轮毂罩来模仿铝合金轮毂的样式,虽然远看差别不大,但近距离观察,塑料的质感和钢圈的粗糙感是藏不住的,用手指敲一敲,空洞的声音也会立刻暴露。
看完了“脚”,我们再来看看车的“眼睛”,也就是大灯。
大灯不仅关乎夜间行车的安全,更是体现车辆科技感的核心部件。
如今,LED大灯已经成为高配车型的标准配置。
LED大灯的优点在于亮度高、能耗低、寿命长,而且点亮速度快,没有延迟。
它的色温更接近日光,是纯正的白色光,在夜间能提供更清晰、更广阔的视野。
很多高端车型还会配备更先进的矩阵式LED大灯,它可以通过独立控制的多个LED光源,在会车或跟车时自动关闭部分灯光区域,从而在保证驾驶者视野的同时,避免对其他车辆造成眩光,科技含量非常高。
此外,高配车型的大灯总成内部结构通常也更复杂,能看到透镜模组、精致的日间行车灯带,甚至还有流水式转向灯和动态迎宾灯效,仪式感十足。
相比之下,低配车型则可能仍在使用传统的卤素大灯。
卤素大灯的发光原理类似家用的白炽灯,光线偏黄,被很多车友戏称为“蜡烛灯”。
虽然技术成熟、维修成本低,但在照明效果、视觉观感和科技感上,都与LED大灯存在着明显的代沟。
其灯腔内部结构也相对简单,就是一个基础的反光碗,看起来会显得有些空洞无神。
外观上的差异固然明显,但真正决定日常用车体验的,还得是车厢内部。
拉开车门坐进去,身体的触感往往比眼睛看到的更真实。
座椅的材质和功能,是车内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高配车型的座椅通常会采用真皮或品质更好的Nappa真皮进行包裹,用手触摸,皮质细腻柔软,按压下去回弹有力,能看到自然的皮质纹理。
这种座椅不仅看起来高档,乘坐的舒适性和包裹性也更佳。
更重要的是,高配座椅往往集成了座椅通风、加热、甚至按摩等舒适性功能,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座椅通风和加热功能带来的体验提升是巨大的。
这些功能的控制按键通常位于中控台或门板上,是判断配置高低的一个直观线索。
而低配车型最常见的是织物座椅,虽然耐用性不错,但在档次感和乘坐体验上就要逊色一些,夏天容易闷热,如果不小心弄脏了也比较难清理。
有些车型会采用所谓的“仿皮”座椅,其实就是人造革,虽然看起来像皮质,但手感偏硬,透气性差,用久了还容易出现老化开裂的问题。
除了座椅,车内其他触手可及的地方也能发现端倪。
比如方向盘,高配车型必然是真皮包裹,缝线工整,握感饱满;而低配则是硬质的塑料方向盘,手感生硬。
再比如中控台和门板上沿,高配车型会大量使用软性搪塑工艺或皮质包裹,触感柔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异响,而低配车型则大面积是硬邦邦的塑料。
除了这些能摸得着的用料差异,如今汽车高低配之间更大的鸿沟,体现在科技配置上。
最核心的就是中控大屏和它背后的车机系统。
销售顾问可能会说所有车型都配备了“智能大屏”,但实际体验可能天差地别。
高配车型的大屏背后,往往搭载了性能强大的车机芯片,比如当前主流的高通骁龙8155芯片,它能确保车机系统运行如丝般顺滑,无论是打开导航、播放高清视频还是进行多任务操作,都不会出现卡顿。
其屏幕分辨率更高,色彩更鲜艳,触控反应也更灵敏。
智能语音助手也更聪明,能够识别更复杂的指令,并实现连续对话。
反观低配车型的车机,可能用的是成本较低的芯片,实际操作起来反应迟钝,打开应用要等待半天,流畅度大打折扣,语音助手也可能比较“笨”,需要用标准的指令才能唤醒。
另一个重要的科技配置是驾驶辅助系统。
高配车型通常会配备一套完整的L2级驾驶辅助系统,包括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主动刹车、并线辅助等功能。
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遍布车身的摄像头和雷达。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些细节来判断,比如前挡风玻璃上方的摄像头模组、前保险杠下方的毫米波雷达、以及外后视镜镜片上的盲区监测警示灯。
如果这些硬件都齐全,那这台车的驾驶辅助能力就不会低。
而低配车型可能只有一个最基础的倒车影像,或者连影像都没有,只有蜂鸣器式的倒车雷达。
最后,还有一个普通消费者不太会留意,但却实实在在影响车辆“筋骨”的地方,那就是底盘悬架的用料。
这是一个稍微专业一点的知识点,但判断起来并不复杂。
为了提升操控性和舒适性,工程师会尽可能地减轻“簧下质量”,简单来说,就是车轮、刹车、悬架这些不由弹簧支撑的部件的重量。
这个重量越轻,车轮应对路面起伏的反应就越快,车辆的行驶品质就越好。
因此,很多高配车型会在悬架的关键部件上,比如下摆臂、转向节等,使用成本更高但重量更轻的铝合金材质。
而低配车型出于成本考虑,这些部件则多为传统的铸铁或钢制冲压件。
虽然日常驾驶感觉不出天壤之别,但在极限操控和滤震表现上,用料更好的底盘确实会更有优势。
想要分辨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看车时稍微弯下腰,用手机手电筒照亮前轮后方的悬架结构,如果看到的是泛着银白色金属光泽的部件,那很可能就是铝合金材质;如果是黑色的、看起来比较粗壮的部件,那大概率就是铸铁或钢材。
通过综合观察以上这几个核心方面,我们就能对一辆车的配置水平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从而在购车时更加从容,避免被华丽的辞藻所迷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