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bZ5上市13万起,激光雷达和630km续航引发市场风波

合资电动车,这几年活得挺憋屈。

论技术,百年老店多少有点看家本领;说诚意,那高高在上的身段,直接把人劝退。

丰田bZ5上市13万起,激光雷达和630km续航引发市场风波-有驾

丰田这回,似乎铁了心要蹚浑水,bZ5直接把起售价怼到13万,还带着激光雷达和630km续航,这是要跟新势力们刺刀见红?

这事儿,咂摸起来挺有意思的。

一方面,咱们瞧见的是合资品牌在电车赛道上的奋起直追,想屈尊降贵,抢占码头。

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个扎心的问题:合资品牌玩电车,路子到底该怎么走?

先聊聊这bZ5,账面数据确实唬人。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550km或者630km的续航,起码能缓解一部分人的“电量恐慌”。

200kW的电机,零百加速6.99秒,也算够用。

更狠的是,顶配车型直接梭哈激光雷达,支持城市NOA,明摆着要跟新势力掰手腕。

但这“便宜大碗”的背后,也埋着一些隐忧。

有人吐槽,这不就是“比亚迪换壳”吗?

核心技术还是人家的,丰田只是披了层皮。

这话虽说有点刻薄,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丰田bZ5上市13万起,激光雷达和630km续航引发市场风波-有驾

毕竟,电车最重要的三大件,丰田似乎还没掏出啥独门绝技。

再者,品牌调性也是个坎儿。

提到丰田,大家想到的是皮实耐用,但要说“科技”、“智能”,好像有点隔靴搔痒。

新势力们玩的是用户粘性、社群运营,各种花式整活儿,丰田能跟上节奏吗?

当然,也有人觉得,丰田的杀手锏在于品控和安全。

全系标配9个气囊,电池五重防护,115项严苛碰撞测试,这些都是硬通货。

对于那些对花里胡哨的智驾没啥兴趣,更看重稳妥靠谱的用户来说,丰田的金字招牌还是有份量的。

不过,鸡蛋里挑骨头,这车也有瑕疵。

比方说,丐版没座椅加热,这在冰天雪地的北方,简直是酷刑。

高速风噪65分贝,NVH表现不如比亚迪宋PLUS EV,舒适性打了折扣。

还有,天津工厂的产能捉襟见肘,首月只有1.2万台,爆款车型估计得排队,这对于火急火燎的消费者来说,是个煎熬。

所以,谁会为这辆“平替”买单呢?

丰田bZ5上市13万起,激光雷达和630km续航引发市场风波-有驾

如果你是精打细算的居家用户,一年跑个一万五公里,对智能化没啥硬性要求,550km续航版,13万的价格,倒是可以考虑。

空间比宋PLUS EV大一丢丢,一年能省8000块电费,细水长流嘛。

如果你是科技发烧友,对智驾功能有执念,那就得咬咬牙上激光雷达顶配,16万的价格,比小鹏G6便宜不少,还能享受丰田的QDR体系带来的安心感。

当然,如果你追求极致的豪华感,那还得是特斯拉Model Y,但价格直接翻倍。

如果你只是想蹭个绿牌,那比亚迪元PLUS也凑合,但续航差点意思。

说白了,bZ5就是想用“白菜价+激光雷达”来撬开合资纯电的铁板一块。

它瞅准的是那些囊中羞涩,但又信赖老牌车企的用户。

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它的压舱石,但品牌转型阵痛和智能化体验的短板,也是它需要攻克的碉堡。

这车能不能支棱起来,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合资品牌电车,不能再摆臭架子了。

放下身段,拿出看家本领,才能在新一轮的洗牌中,抢到一张船票。

当我们一窝蜂地把合资品牌电车销量不佳的原因归咎于“不够智能”时,是否忽略了消费者对于品牌底蕴、安全系数的根深蒂固的认知?

或者说,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不仅仅是花里胡哨的功能,而是实实在在的用车体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