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车主来说,新车到手后的第一次保养,通常被称作“首保”,这本该是一个充满信任和期待的过程。
大家把爱车交到品牌授权的4S店,期望得到最专业、最可靠的服务,确保车辆在接下来的使用中能够保持最佳状态。
然而,越来越多的现实案例却告诉我们,这份本应牢固的信任正在被一些乱象侵蚀。
近期集中曝光的一系列维权事件,就像揭开了一块遮羞布,让人们看到了4S店售后服务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让车主蒙受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消耗了大家对品牌和整个行业的信任。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关于承诺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一位五菱缤果的车主,在购车时被销售人员极力推荐了一个价值三千多元的“终身质保”服务套餐,核心卖点是电池终身保修。
对于电动车主而言,电池无疑是全车最核心、最昂贵的部件,一个“终身质保”的承诺听上去就像一颗定心丸,让人觉得这笔钱花得非常值。
可是,当这位车主的车辆电池真的出现故障,他满怀信心地回到4S店要求履行质保承诺时,却被告知电池损坏属于“人为原因”,因此不在赔付范围之内。
车主感到既困惑又愤怒,自己日常驾驶并无任何不当操作,这个“人为损坏”的帽子从何而来?
这就是许多质保条款中隐藏的第一个陷阱:用模糊的、难以界定的概念来规避责任。
销售口中天花乱坠的“终身保障”,落到白纸黑字的合同上,往往会附带一长串的免责条款,比如“非质量问题导致的人为损坏、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等。
问题在于,如何界定“人为损坏”?
这个解释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店家手中。
消费者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往往需要付出极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进行第三方鉴定,而店家正是抓住了大多数人“嫌麻烦”、“耗不起”的心理,用一个莫须有的“人为原因”就将当初的郑重承诺变成了空头支票。
如果说质保条款玩的是文字游戏,那么在具体的维修操作中,一些店家则动起了更直接的歪脑筋,那就是在配件上做文章。
一位宝马车主的经历就相当具有代表性。
他的车灯损坏后,在4S店花费不菲更换了所谓全新的原厂大灯。
但在提车时,这位细心的车主发现,这个崭新的大灯上竟然存在着明显的使用划痕。
这不禁让人怀疑,换上的究竟是全新的原厂配件,还是经过翻新的旧件,甚至是来源不明的拆车件?
面对车主的质疑,店家起初还矢口否认,这种敢在豪华品牌上动手脚的胆量,着实令人心惊。
无独有偶,另一位车主在享受一项“免费维修车窗”的服务后,事后才发现,虽然表面上车窗升降功能恢复了,但车窗玻璃的下半部分连同内部的升降器总成,都被悄悄地换成了价格低廉的副厂件。
当车主回去理论时,得到的回复竟是“功能正常就行,不必太在意细节”。
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更是赤裸裸的欺诈。
车主花的是原厂件的钱,得到的却是副厂件的品质,而换下来的原厂件,很可能又被店家转手高价卖给了下一个不知情的客户,形成了一条隐秘的黑色利益链。
除了承诺落空和配件猫腻,4S店利用信息不对称来“专业地”误导消费者,是更为普遍且难以防范的一招。
很多车主都遇到过类似情况:车辆还在保修期内,刹车盘就出现了异常磨损,导致行驶时方向盘抖动。
去4S店检查,服务顾问或维修技师往往会以非常“专业”的口吻告诉你:“刹车盘属于易损件,它的磨损是正常现象,不在三包保修范围之内。”当车主拿出车辆的“三包凭证”,指出上面明明写着刹车盘的保修期限时,对方可能会用“这是行业内部规定”或者“厂家就是这么解释的”等话术来搪塞。
普通消费者毕竟不是汽车专家,对于哪些属于正常的消耗、哪些属于产品质量缺陷,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
4S店正是利用了这种信息鸿沟,将一些本应由厂家负责的质量问题,轻松地推卸为车主的“正常使用损耗”,从而避免了保修成本。
当消费者试图较真,想要通过投诉或法律途径维权时,又会面临高昂的维权成本。
仅仅是找一家权威机构对故障原因进行技术鉴定,费用就可能高达数千元,再加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许多人最终只能选择放弃,自掏腰包解决问题。
这一系列乱象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厂家对经销商的考核机制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许多汽车品牌对4S店的考核,过度集中于新车销量和售后维修的营业额这两项硬指标,而对于客户满意度、服务质量等“软实力”则缺乏足够有力的约束。
这种导向使得一些经销商为了完成任务、追求利润,不惜牺牲服务品质,甚至铤而走险。
那句广为流传的“不在4S店保养就会脱保”的说法,虽然在法律上站不住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了一个强大的“武器”,将车主与4S店牢牢捆绑在一起,让消费者失去了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店家的种种安排。
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维修过程的透明化是重建信任的关键。
现在很多餐饮行业的“明厨亮灶”工程就值得借鉴,将维修车间的工作场景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让车主在休息室或者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看到自己车辆的维修全过程。
更换了什么配件,操作是否规范,一目了然。
同时,建立配件的可追溯系统,让每一个原厂配件都有一个唯一的身份码,车主扫码即可查询配件的来源、规格和真伪,从源头上杜绝以次充好的可能。
其次,监管部门需要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事后调解。
应当建立并公开4S店的“红黑榜”制度,对于那些屡次违规、投诉率居高不下的店家,进行严厉处罚并向社会公示,形成有效的市场震慑。
此外,应尽快出台更细致的汽车维修行业规范,对“过度维修”、“小病大修”等模糊地带进行清晰界定,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与此同时,市场的力量也正在发挥作用。
随着技术和服务的不断进步,像途虎养车等第三方连锁维修机构正在快速成长,它们凭借更透明的价格和便捷的服务,吸引了大量对4S店失望的车主。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近年来授权经销商体系的客户流失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这清晰地表明,消费者正在用自己的选择来投票。
如果4S店系统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主动进行改革,继续沿用旧有的套路对待消费者,那么所谓的“首保后叛逃潮”只会愈演愈烈,最终被更具竞争力的市场参与者所淘汰。
对于广大车主而言,大家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一个公平、透明、诚信的消费环境,让每一次保养和维修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再需要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斗智斗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