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携手广汽推出启境深度共创新模式

那天的灯光晃得我一度怀疑自己走进了五月天的演唱会现场,结果舞台上站着的不是吉他手,而是徐直军和冯兴亚——一个眼神像能算出你手机电池寿命,一个笑容里藏着几十年车企江湖经验。

台下有人凑到耳边说:“这俩又搅在一起了?”

语气半是八卦半是看热闹,那种“哎呀有戏”的味道扑面而来。

他们真不是第一次合作。

四年前广汽就跟华为聊过造纯电SUV,最后散伙,各玩各的。

有传说因为价格没谈拢,也有人觉得广汽当时还不想让别人把方向盘抢过去——毕竟那时候智能化只是锦上添花,不至于动基因。

但现在局势变了:消费者看马力数据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激动,对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反而两眼放光;问界销量一路冲刺,就像隔壁班学霸总考第一,你再嘴硬也得承认,“老师”不仅懂,还能带你跑赢大盘。

华为携手广汽推出启境深度共创新模式-有驾

这次新品牌叫启境,看似就是个名字,其实背后捆绑得比婚礼还紧。

从研发到营销,从技术架构到管理流程,两家几乎是在合并工作方式。

华为之前三种造车模式都没这么深,这回搞了个HI PLUS,说它升级版吧对,但又不像鸿蒙智行那样完全由华为主导。

这里面有不少细节,比如你的手机账号直接进车系统,不用折腾绑定;广告投放双方同步策划,不再出现一个高喊未来另一个默默贴海报的场景;甚至广汽内部研发流程都引入华为IPD,把几十年的老厂习惯生生掰弯。

华为携手广汽推出启境深度共创新模式-有驾

据业内人透露,为这个项目,200多名华为工程师直接常驻广汽研究院,那阵仗就像半支队伍搬家扎营。

权力分配也很讲究:广汽保留25%的产品定义权,比问界高10个百分点,相当于乐队主唱还能挑歌,但编曲混音交给顶级制作人。

而底盘制造还是自己掌控,这保证了自主性,又吃到了技术红利。

不过这种关系可比婚姻复杂,因为婚姻至少还有法律兜底,这事全靠信任和利益契合,一旦市场风向乱跳,很可能先怀疑的是彼此诚意。

阿维塔、东风奕派也挂过“HI PLUS”的牌子,不过都是原品牌基础上的合作,没有重起炉灶建新名字。

所以启境算更冒险、更重投入的一步棋。

华为携手广汽推出启境深度共创新模式-有驾

“境”字明显延续空间感,同时暗示开辟领域。

我甚至猜,以后可能还有探境、臻境这些兄弟姐妹,只不过节奏不会太快,共创需要铺设生态网络,不是一拍脑门就能落地,否则容易从创新变成翻车现场。

行业层面,这是传统大厂主动接受互联网公司敏捷研发方式的一次试水,把一艘惯性运转的大船硬拽去冲浪。

这过程别提多痛苦,就好比让一个长跑选手突然去跑百米短距,一开始肯定喘到想骂娘。

如果成功,他们真的可能跳出原来的竞争泥潭;失败的话,就是一次昂贵且不好收尾的实验。

我觉得启境不仅是一款新车型,更是一场压力测试,看谁先撑不住,是设备崩溃还是团队散伙,都值得盯着看。

华为携手广汽推出启境深度共创新模式-有驾

我注意冯兴亚叫徐直军“老师”时特别自然,没有卑躬屈膝,更像公开宣布一种学习姿态。

他清楚去年集团营收下降近8%,净利润亏损25亿,同期问界却漂亮增长。

如果继续按老路走,被边缘化只是时间问题,与其坐等衰退,不如主动迎潮流,即使意味着撼动多年形成的不愿碰触的规矩。

这其实跟很多企业面对数字化冲击一样,要么改变,要么被淘汰,中间没有安全区可躺平。

消费者暂时只关心启境到底长啥样,用起来是不是比“五界”系列聪明又好玩。

买车的时候,大多数人考虑的是体验而不是产业结构。

但长远来看,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合作模板——联合研发+分权制造+共享渠道。

华为携手广汽推出启境深度共创新模式-有驾

不解决单个零部件的问题,而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高度协作,却又各自保留独立价值。

这种关系需要持续磨合才能稳定运行,就像乐队巡演,每次排练都有火药味,可最终舞台效果炸裂观众自然买账。

风险当然存在。

一旦其他厂商纷纷模仿这种模式,那么优势还能坚持多久?

技术领先可以追赶,渠道布局也能复制,但信任与默契才是真正稀缺资源,也是最难量产出来的东西。

如果启境熬过前三年市场考验,那它才算真正站稳脚跟,否则很可能成为一次短暂但耀眼的跨界秀,就跟那些昙花一现的小鲜肉组合一样,上热搜容易,下舞台安静得没人记得名字。

所以啊,我现在更想听听读者怎么想:这样的双核驱动,会不会真让中国汽车工业杀进新的竞技场?

还是说,它终究只是一次漂亮但不可复制的大型联谊活动?

反正我的建议是——先别急着下注,多看看后台有没有人在悄悄换剧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