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摩托车突然熄火是什么感受?我亲眼见过一位骑手,他的座驾马力足足五十四匹,结果在海拔四千米的山路上罢工了。当时他只能蹲在路边,望着连绵的雪山发愁。而另一位骑着不到二十五马力摩托车的老哥,正不紧不慢从我们身边经过,车后座捆着的帐篷和油桶晃都不晃。
这就是摩托车圈里最让人困惑的现象。从数字上看,五十四匹马力的车型应该能把二十四匹马力的对手甩得看不见尾灯才对。可当你真正踏上长途旅程,数字游戏就会露出真面目。那台小马力摩托车被老骑手们称作铁骆驼,虽然最高速度不算惊人,但它有个绝活:只要加满油,就能安安稳稳跑完五百公里。在那些一百公里都找不到加油站的地方,这个本事可比跑得快重要多了。
它的体重确实有点分量,带上行李都快四百斤了。但这份重量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装载能力。铝合金箱子里能塞进整个生存系统,从高原氧气瓶到防寒衣物,甚至还能绑上一桶备用汽油。记得在唐古拉山那个风雪交加的傍晚,我们车队里就数这位铁骆驼车主最从容,他不仅带足了装备,还有余力帮助那些轻装上阵的队友。
反观那台大马力摩托车,在城市里确实威风。提速时像猎豹扑食,过弯灵活得像泥鳅。可这些优势到了长途路上全变成了软肋。它的发动机在连续爬坡时会变成烤炉,骑手的双腿经常被烫得发红。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它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次差点让车主困在荒凉的盘山路上。更让人头疼的是,这匹野马的零件都很娇贵,普通修车铺根本找不到匹配的配件。
最讽刺的是载重能力。为了追求轻盈,车架设计得特别纤细。当你把旅途必需的物资全部绑上车后,会发现它的承载能力反而比不上那个看起来笨重的伙伴。所谓的轻量化设计,在实战中成了累赘。
现在很多新车都在宣传册上印着漂亮的马力数字,吸引着刚入门的骑手。可经历过长途考验的人都明白,在看不到尽头的国道上,稳定比激情重要十倍。当你在偏僻小镇上,发现二十块钱就能搞定保养时;当你在暴雨中骑行,座驾依然稳如磐石时,你就会理解老骑手们的选择。
有些车型已经生产了十年,至今还在摩旅圈里流传着好口碑。而某些新款摩托车跑上两万公里就开始这里响那里松。这就像我们挑选终身伴侣,外表的心动终究会褪色,可靠的品格才能相伴一生。
在都市里,强大的马力能赢得回头率。可是当夜幕降临在无人区,五十四匹马不会给你变出应急灯,也不会变出干净的饮用水。那个时候,你只会怀念那个虽然跑得慢,但永远不会抛弃你的伙伴。
所以我很想问问正在计划摩旅的你:面对几千公里的未知旅途,你会选择那个永远靠谱的老伙计,还是愿意相信那个看起来更酷的新选择?你的答案会不会在第一次长途旅行后改变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