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几年,咱们说起智能汽车,本来以为就是个高大上的名词,但突然发现,好像谁都要插一脚。手机厂商来凑热闹,家电巨头也摩拳擦掌,一时间鸡飞狗跳、硝烟四起。这不,奕派科技携手华为深入合作的大新闻一出来,网上讨论的热度比八点档电视剧还高,大家一边喝着粥一边讨论,“这下,汽车是不是都成智能手机轮子版了?”
咱们先问一句,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到底卷到什么地步了?以前买车看马力、看性价比、看牌子,现在不加点AI、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把方向盘一抹灰,自动泊车,手机一晃,远程控制——这些功能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动辄都吹得天花乱坠。
问题也来了,有那么多企业都想在智能汽车上分一杯羹,真能练成一身绝招吗?你看,合资、自主,甚至搞科技的都下场了。那为什么大家对奕派科技和华为联手这事,格外上心?难不成又是资本炒作,还是空中画大饼?还是说,这次真能玩出点新花样?
东风汽车其实是个老江湖,底子厚,央企出身,搞重卡搞军车搞轿车几十年。但这些年,新能源起步慢,好几次在市场上摔了跤。可是人家没被打趴下,反手一招,“我有产业链,有搞生产的资源,我缺的是技术和灵魂。”这不,华为就成了那点睛之笔。华为这几年,不是都说“谁跟华为合作谁火”吗?瞧着似乎是个幸运符,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华为有东西、有积累。
它那一套乾崑智驾、鸿蒙座舱,说白了,就是让车更像“人”,会思考,能感知,你想干嘛它都知道。这东西要单靠传统车企,真整不出来。华为则反着,是屡被“围剿”后的硬核创新派,这次找来了老牌车企东风、年轻团队奕派,凑成了“传统+创新”的大盘。
有人会问,这种合作,和以前的合资、贴牌,到底谁更有戏?其实最大区别是,现在不是“外来的和尚念经”,也不是“拿来主义”,而是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奕派科技负责车的硬件大底子,华为给大脑和神经注魂。这不就是那句老话——“一个有力量的身板,一个有头脑的灵魂”?你瞧,过去光靠肌肉、不动脑子,是不是走不远?光会吹技术,没有落地产品,最多画个圈转转。现在两者拼在一起,才是正经事儿。
再说回市场,“合作十年如一日”那是过去的套路,现在车市拼的是快和狠。东风、华为自协议签署到新车落地,节奏飞快。你以为车企都研究个三五年才敢上市,这次不一样。前脚刚成立什么成都科技公司,后脚人才招聘、实验室揭牌、渠道升级立马到位,甚至让用户来帮着意见、一起改车。这说明啥?说明他们是真的想造爆款,敢让用户挑毛病,说明产品底气不差。
在新疆吐鲁番70℃高温下测车,你想想,这功夫下得值不值?以前谁舍得折腾啊,现在是真敢砸资金、砸资源。要不是对产品有把握,谁愿意冒这种险,又晒又烧钱还容易被媒体嘲笑。人家拍大胆,敢拼命,就是想为“东风+华为”的产品打信用背书,让市场信服,这车不是拍脑袋搞出来的。
另外,产品做出来了,卖的出去嘛?你要知道现在10万到30万汽车市场,竞争残酷得不行,不但得有技术,服务和渠道还得全跟上。这次把华为新零售经验整合进来,试图把车的营销也智能化、个性化。这种打法,会不会重演华为手机占大半江山的神话?有疑问,但也真让人期待。
车市现在问题是啥?一边智能化呼声高,一边用户迷糊:我到底需要什么功能?智能一定等于好用吗?噱头和实用之间怎么平衡?这次东风奕派和华为搞品鉴会、体验营,邀请用户一块参与产品打磨,说到底,比谁都明白服务和体验的重要性。你卖多少智能功能,用户用不好,搞不好第二天就骂娘,市场口碑立刻翻车。这次在研发、生产环节就“讨好”用户,其实是大势所趋。
说句大白话,这不光是两个企业的合作,也算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缩影。各行各业都面临转型,单打独斗早过时了。比起依赖外来的高端供应商,硬是自己把整个产业链扛起来,国内自研、国内配套,把体系优势最大化。这不光解决了“卡脖子”,还给整个行业打了样板。
有人说,智能汽车领域“风口很多,猪都能飞”,可一阵风过后,落得最惨的还是不会飞的猪。瞧着现在国内好些造车新势力,野心都不小,但真能活下来几个?资本市场天天给你讲故事,补贴红利也快消耗得差不多了。最终还是那句话:“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才是王道。”要想长红,就得拿出真本事。
再往大了说,智能汽车不只是卖个车,它代表着下一个出行方式,甚至是整个生活方式的升级。车变成了你的“第二空间”,家和办公室之间的第三地带。电池、芯片、软件、互联,哪一环弄不好,都可能一夜之间输得精光。
那问题又来了,这次奕派科技和华为,真能闹出什么大动静吗?我觉得,首先人家足够务实,东风踏实沉淀、华为技术迭代、团队年轻、研发肯砸钱。不靠吹牛,不靠炒IP,靠的是实操。其次,用户需求放得前,天天哭喊“造用户满意的车”不稀奇,有能力听进意见并付诸实践的才是真牛。最后,智能化大潮里,头部企业绑定资源,带头打破老套路,只要有一款两款产品真打进用户心里,这盘棋基本就稳了。
再看未来,其实中国智能汽车市场的格局还很不定型,大厂、小厂、独角兽、科技巨头、地方国资,每家都想抓到命门。拼到最后,谁能创新、谁能服务用户、谁能顶住压力,谁才有机会笑到最后。这件事对整个行业、消费者、甚至城市交通和能源结构,影响都很深远。
最后,回过头来,一切吹得再好,都得靠市场检验。等新车上市,老百姓愿意掏腰包买单,那才说明这个合作是真的赢了。否则,再多高层握手、实验室挂牌,都只是表面文章。
说到底,智能汽车这条升级路,中国企业还在刚刚开头阶段。国内外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奕派科技和华为的合作,说白了,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头一批。如果这条路能走通,未来就有无数后继者。智能汽车最终什么样,或许十年后回头再看,才有答案。
这世道变化太快,没几家企业能一直站在风口。但只要技术和需求对接得上、用户买单、服务顶得住,中国智能汽车领域的“新势力”,还真有可能打下属于自己的江山。现在,说啥都早,咱们只管多看一会儿,也说不定哪天家门口停的,就是下一代的“国民神车”!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