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瞅见“2035年纯电车称霸武林”这消息,脑子里蹦出来的不是“哇,后头日子真环保”,而是默默盘算,11年后,我那辆开了快一个轮回的老铁驴,还能硬撑几年?估计不少人也这么寻思:政策是好,可搁到自己身上,总觉着有点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距离感。
交通运输部这帮大佬们撺掇了十个部门,下了个指导棋,目标忒明确:到2035年,马路上溜达的,八成都是电车了,而且这些电车还得喝“绿汁儿”,也就是太阳公公、风婆婆发电。这听着像科幻大片,但咂摸咂摸滋味,这事儿可真不是瞎扯淡。
打一方面说,咱泱泱大国,家底是厚实,可油是真的捉襟见肘。对外仰仗太高,被人拿捏着命门,这滋味不好受。新能源汽车,说白了,就是为了挣脱这枷锁。打另一方面说,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力,这都是咱的拿手好戏,有点像搓麻将,抓了一把好牌,肯定想和个大的,甚至来个清一色。
官方抛出的数据,那是相当勾人:2035年,纯电新车占比超80%,一年能省下1.2亿吨油,顶得上2023年一半的原油产量。而且,电车队伍壮大了,用电量也跟着水涨船高,2亿辆电车一年得造掉3000亿度电,相当于十个三峡电站的吐故纳新。更狠的是,国家还盘算着搞“绿电本地消化”,意思就是,家门口的风车摇出来的电,直接灌进你的电车肚子里,听着是不是有点赛博朋克那味儿了?
这事儿听着美滋滋,可仔细掰扯掰扯,问题也不少。
先说这充电桩。到2035年要支棱起2亿个充电桩,市场规模超万亿。听着怪吓人的,可现在充电桩的毛病还不少。地盘不够、分布不匀、充电慢得跟蜗牛爬、兼容性差得能气死人,这些都得撸起袖子解决。而且,充电桩这东西,不是你想安就能安的,小区物业、电力部门,哪个环节掉链子,都得歇菜。
再说这绿电。光伏、风电装机量是上去了,可稳定性是个老大难。刮风下雨、阴天雾霾,都会跟发电量过不去。要是电网不给力,电车趴窝,那可就闹笑话了。所以,储能这玩意就得安排上,得把富余的电囤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可储能这东西,身价高,安全性也得盯紧了。
还有,这“绿电本地消化”,听着环保,可实操起来,难度系数不低。电网得改头换面,利益得重新划分,都是硬骨头。而且,不同地方的能源禀赋不一样,有些地方风大,有些地方日头猛,怎么摆平各地的算盘,也是个考题。
当然,也有人会撇撇嘴,说这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科技进步快得很,成本会越来越亲民,车到山前必有路。确实,华为、宁德时代这些大咖,已经开始捣鼓“光储充检一体化”超级充电站,一个站就得砸进去上千万。未来五年要新增百万座站点,这速度确实嗖嗖的。
可问题是,科技再牛,也得顾及老百姓的腰包和感受。电车身价、续航里程、充电方不方便,这些才是老百姓投票的关键。要是电车比油车贵出一截,充电还麻烦得要死,那就算政策再诱人,也很难让老百姓掏钱。
所以,2035年纯电车称霸武林,这事儿既是风口,也是挑战。需要技术革新,需要政策撑腰,更需要考虑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不能光想着“弯道超车”,还得让老百姓觉着“这车开起来真巴适”。
回到最初的疑问,11年后,我的老铁驴还能挺多久?也许,到时候我已经开上了“喝绿汁儿”的电车,也许,我还在为找不着充电桩而抓耳挠腮。但甭管咋样,这都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希望到时候,我们都能开上心水的电车,呼吸着更干净的空气。这不仅仅是能源换挡,更是生活方式的迭代。希望这场迭代,能真正让老百姓都沾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