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福特这样的世界大牌,也有今天这么狼狈的时候?听到20亿欧元打了水漂,还得裁掉4000个岗位,总觉得有点不应该吧。可现实就是这么冷。工业巨头变裁员机器,这一幕,谁看了不起鸡皮疙瘩?
为啥连福特都挺不住了?总有人会说,传统汽车企业转型不灵嘛,这不是老早就有人预言的吗?可想深一点,你也得承认,这车轮子,轰隆隆转了百年,真到了要换路的时候。不转吧,那是死路一条;转了呢,前面的坑比谁想的多。就说欧洲,为啥成了砧板上的鱼?其实谁心里都明白——电动车卖不动,那20亿欧元投进去了,还不够填坑的呢。
福特这次科隆工厂裁员,先砍办公室和研发,现在又要裁生产线,跟割肉差不多。光去年鼓吹“碳中和工厂”,搞得天花乱坠,“一年能产25万辆电动车”,结果一年过去,连个响都没听见。补贴、广告花了不少,可销量还是拉胯。德国市场,福特的份额两年掉了1.5个百分点,别以为是一点点,这可是千军万马都能踩死的差距。
为什么电动车在欧洲不灵了?咱别光看福特,奔驰、大众、宝马谁不是江河日下?说白了,普通消费者也没傻到哪里。电动车贵、电池寿命顾虑、充电麻烦,花得多不说,真比油车方便吗?更何况,现在欧美经济也不见得多景气,老百姓兜里钱紧,“新三样”也不是谁都玩得起的。更别提,各国的补贴政策推推拉拉,一会有一会没,车企干不下去也不奇怪。
那有人问了,电子化不是趋势,咋会这么难?规律明摆着:转型没错,可“窗口期”可不是一家开的。福特去年吹,明年要爆发,结果今年就变脸,不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电动车确实是未来,可未来得有人买单呀。所有厂商都一窝蜂上马项目,结果大蛋糕还没做出来,自己先撑不住了。
那福特为啥非得在欧洲烧钱试水?别看了,欧美这几年全世界都在说要减碳、环保,电车就是这风口浪尖。中国自主品牌盯上的也是这一点,欧洲再傻也不会放过这个“风水宝地”。福特投20亿欧元,既是赌气,也是赌命。说穿了,“碳中和”不搞,政客不高兴;可真要自己扛,那就是自割大腿肉。
裁员真的能救福特吗?真心话,救命稻草可能都算不上。去年裁了2900,办公室的脑力活说砍就砍,今年又砍生产线,动的可是骨头。问题是,砍了工人,还能降多少成本?这世界的产能过剩问题,多砍几个福特也解决不了。厂门口数千号工人等着“经济补偿”,其实企业自己心里也没底,补偿能撑多久?新产品卖不动,就是“伤筋动骨找命根子”,风口一旦错过,老树也结不出新果。
工会罢工是不是就能抵抗得住?说实话,欧洲的工会硬气是真硬气。德国这回也是史无前例大罢工,逼得福特叫苦连天。可大家都明白,企业日子过得难,工人也跟着遭殃。拿了一次不错的补偿,早晚也得另谋出路。以前靠罢工要价声势浩大,现在却像一场“权利的送别”——多争取点离别金,离开得体面点。
再说,汽车工业这条大象,真扭起来,速度其实比乌龟快不了太多。过去讲究大而全、链条稳,企业能几十年如一日地扛雷。现在互联网技术一波波,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能源新材料,哪一样不是烧钱要命?传统车厂研发、供应链、营销各条线全要升级,动不动就打碎重来。福特哪来那么多现金流,能撑三五年一把亏?砍人的速度,能赶上市场变脸的速度吗?
你再看中国车企,这几年号称“弯道超车”的多了去了,专注新能源这条路越走越宽。为什么中国市场电动车能火?一是补贴力度大,政策支持;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拉满,充电不是问题。再看咱们的新能源车,性价比高、服务跟得上。这一比,欧洲和美国那一套,节奏被带到后面去了。原本的巨无霸们,再不破釜沉舟,就永远追不上来了。
问题来了,福特们到底往哪儿走?说到底,不止是技术力的较量,更是市场判断和管理哲学的比拼。现在的车企,要敢创新还要懂节约。可是创新就意味着失败的风险,大企业包袱重,一出问题就优先“减员增效”。但减少人本身,能创新什么?曾经有多少新时代的热门生意,不都死在组织僵化、行动迟缓上么?
想一想,那些坐着办公室拍脑袋做决策的人,真能接地气理解市场变了吗?未来要的是小步快跑——试错,但不能一错再错。电动车到底能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其实就看谁敢把定价做到普及,谁敢下本做好售后,谁能把技术扔下神坛变成准生活用品。
经济全球化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转型升级。可哪里有真正的一帆风顺?美国人也有自己的通胀烦恼,欧洲人为能源危机头疼,中国也得时刻提防“黑天鹅”。福特这一刀切下去,也许是几万个家庭的饭碗说没就没了。可要是不这样做——是不是就能等来“柳暗花明”?现在谁也说不准。
其实就是,大企业也会老去,创新常常是拼命挣扎中才能焕发第二春。福特也许还能靠老本撑几年,但要是真没法在新能源时代扭转乾坤,迟早也得跟诺基亚、柯达一样,被收进历史课本。
所以你再想想,每当我们谈论大裁员、裁掉生产线、亿级投资血本无归,不就是在见证时代的分水岭么?有的人能翻过山头走向未来,有的人却会停在前路,成为后人唏嘘的背影。
福特的命运由谁决定?是技术?是市场?还是管理层的胆识与眼光?谁说得准?
时代就是这样,潮水推着梦往前赶。有的人掉队了,有的人抓到了浪头。福特能不能熬过去,都留着给时间来回答吧。
有人会说,电动车也许是个泡沫。一阵风刮过去,到处都是被浪打散的泡沫。但反正你堵也得上,试也得试。大厂都得挨过几波浪,等潮退了,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弄潮儿。福特今天的选择,其实也是明天所有人的写照。谁能保证,不会轮到下一个巨头,也被市场踢下牌桌?
20亿欧元不是小钱,4000个岗位也不是小事,背后代表的可都是产业变革的血与泪。你可以说这叫“转型的阵痛”,也可以说这叫“资本的无情”。可身处浪潮中,每个人都是见证者,有人会被拍倒,有人能游过逆流。到底谁能笑到最后?也许答案早就在风里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