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掏空家底,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多少

2010年3月28日,瑞典哥德堡的一场签约仪式让全球汽车行业哗然——中国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约120亿人民币)收购福特旗下的豪华品牌沃尔沃。

彼时,吉利年净利润仅11.8亿元,负债率高达500%,而沃尔沃的体量是吉利的20倍。这场被讥讽为“蛇吞象”的交易,究竟是李书福的疯狂豪赌,还是中国汽车工业逆袭的伏笔?

当年掏空家底,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多少-有驾

15年后,当沃尔沃市值从18亿美元飙升至180亿美元,当吉利从“草根车企”跃升为全球品牌竞争者,这场收购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战略布局,值得被重新审视。

破局时刻:一场“不可能完成”的收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汽车行业,福特为缓解资金压力,决定出售连年亏损的沃尔沃。此时的沃尔沃年销量从50万辆跌至37万辆,累计亏损超50亿美元,被外界视为“烫手山芋”。

而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早在2007年便盯上这一机会,他多次向福特提出收购意向,均遭拒绝。直到2009年,福特终于松口,但开价60亿美元。李书福团队通过数月谈判,最终将价格压至18亿美元,仅为福特当年收购价的28%。

当年掏空家底,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多少-有驾

资金筹措是最大难题。吉利2009年净利润仅11.8亿元,需举债超百亿。李书福奔走于大庆、浙江、上海等地政府争取支持,甚至向福特借款2亿美元,并通过民间借贷补足缺口。

这场“东拼西凑”的融资,被业内称为“掏空家底”的冒险。签约当天,瑞典媒体对这位“穿着皱巴西服”的中国企业家充满质疑,但李书福的回应掷地有声:“美国人搞不好,中国人未必不行。”

整合之道:尊重与协同的双轨战略

收购完成后,李书福打破常规,选择“放虎归山”:沃尔沃总部仍设于瑞典哥德堡,保留原管理团队与研发体系,品牌定位独立运营。这一策略缓解了员工与瑞典政府的担忧,也避免因文化冲突导致人才流失。

当年掏空家底,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多少-有驾

与此同时,吉利启动技术协同计划,与沃尔沃共享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和SPA(可扩展平台架构),研发成本降低30%,并联合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吸纳2000余名工程师攻关核心技术。

中国市场成为沃尔沃复兴的关键。吉利在成都、大庆建立生产基地,将沃尔沃国产化成本削减20%。2011年,沃尔沃在华销量同比暴涨88%,2023年突破17万辆,占其全球销量24%。

而吉利则借沃尔沃技术孵化出领克、极氪等高端品牌,领克01依托共享平台,从设计到量产仅28个月,张家口工厂实现每120秒下线一辆新车。

当年掏空家底,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多少-有驾

财务回报:从负债百亿到市值十倍增长

收购初期,吉利承受巨大压力。2010年其负债率一度逼近极限,但凭借国内销量从32.7万辆(2009年)跃升至136.2万辆(2019年),现金流逐渐稳定。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沃尔沃在斯德哥尔摩上市,市值冲至200亿美元,吉利持股价值较收购时增长超10倍。仅2023年,吉利从沃尔沃技术授权中获得的专利费便超50亿元,相当于日均净赚1370万元。

沃尔沃自身也实现逆转:2024年全球销量突破70万辆,营业利润达220亿瑞典克朗(约合23亿美元),较收购前增长数倍。吉利则凭借技术反哺,净利润十年增长近10倍,并跻身全球汽车品牌前十,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车企。

当年掏空家底,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多少-有驾

战略启示:一场双赢的全球布局

这场收购的意义远超财务数字。技术层面,吉利获得4300余项专利,从“低端制造”转型“高端智造”;品牌层面,沃尔沃的安全形象与吉利的成本控制形成互补,打破“中国车=低端”的偏见。

渠道方面,沃尔沃的全球销售网络助力领克进军欧洲,而吉利则通过收购宝腾、路特斯等品牌,完成东南亚与高端跑车市场的布局。

李书福的决策逻辑清晰:短期靠资金输血稳定沃尔沃,中期借技术共享降本增效,长期以品牌协同开拓全球市场。

当年掏空家底,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多少-有驾

这种“全球资源,中国算盘”的战略,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范本——尊重被收购方独立性,而非盲目整合;瞄准技术而非短期利润;利用本土市场优势反哺国际化。

尾声:豪赌背后的商业哲学

15年前,李书福在签约仪式上曾说:“我不想让中国人永远只能造低端车。”如今,吉利旗下品牌覆盖从大众到豪华、燃油到新能源的全谱系,2024年销量超330万辆,资产突破5100亿元。

当年掏空家底,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多少-有驾

这场豪赌的成功,不仅在于商业回报,更在于证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可以是技术、品牌与文化的深度交融,而非资本与规模的粗暴碾压。

当沃尔沃XC90的流水线与吉利的电动平台共享零件时,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早已写入了每一个齿轮的咬合之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