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充电车——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的探索

聚焦新能源汽车,洞察行业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充电设施建设的滞后。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郑栅洁指出,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的配比远未达到1:1的标准,这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企业纷纷探索创新方案,其中,“移动充电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市场上的“移动充电车”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配备柴油发电机、锂离子蓄电池及快速充电器的移动充电车,这类车辆能够产生和储备电能,一次可满足2至20辆车的充电需求。另一种则是专为应急情况设计的移动充电救援车,仅携带蓄电池,为电动汽车提供快速充电服务。在电动汽车行驶途中突然没电时,只需通过移动充电救援车的快充模式充电15分钟,便可确保其正常行驶20至30公里。

且探索且前行

去年底,北汽新能源率先推出了两辆超级移动充电车,旨在为北汽纯电动汽车提供移动应急充电服务,这一举措无疑在移动充电车领域迈出了先行步伐。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款充电车由大型卡车精心改造而成,拥有强大的功率,能够满足10至20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既支持慢充也支持快充。然而,北汽的移动充电车并未实现大规模推广,其主要目的似乎更侧重于品牌宣传。

今年年底,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北京投放10辆移动充电车。与北汽的产品不同,特锐德专注于满足紧急充电需求。其移动充电救援车携带40kWh蓄电池,仅提供快充服务,车身尺寸适中,便于在电动汽车行驶途中突然没电时进行补电。半小时的快速充电可补充约10kWh电量,确保车辆能正常行驶至就近的充电站。

此外,深圳民富沃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也推出了一款名为民富-东风纯电动的移动补电车。该车总装备质量16吨,电池重量8吨,采用沃特玛24V磷酸铁锂电池,满电能量高达550kWh,车身尺寸如同大型卡车。该公司的负责人介绍道,这款移动补电车在无法建设充电桩或电网维修改造及充电设备故障的情况下,可作为分布式储能电源或应急电源使用,为电动汽车提供应急充电服务。目前,该车已广泛应用于纯电动大巴上。移动补电车通常利用峰谷时段进行自身充电,白天运营时,司机可根据耗电情况随时进行快速补电。

移动充电车安全吗?

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一直困扰着市场,而移动充电车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创新方案,其安全性自然成为了首要关注点。那么,这些在电动汽车领域扮演着“探路者”角色的移动充电车,是否能够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真正为用户带来便捷与安全呢?

从其特性来看,移动充电车的安全性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8研究所的电池专家肖成伟指出,移动充电车的安全问题涵盖多个层面:首先是在为电动汽车充电时,其放电过程的安全性;其次是电网在为其充电时可能面临的风险;最后则是移动充电车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安全挑战。

不同于常规的纯电动汽车,移动充电车携带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因此其电池系统设计和整车安全系数都至关重要。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活跃度相较于充电时有所降低,从而使得这一环节的安全性相对较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移动充电车可以无视其他安全问题。毕竟,从电网到电动汽车,整个充电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然而,移动充电车在接受电网充电时所面临的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忽视。肖成伟指出,由于移动充电车携带的锂离子电池功率极高,通常达到200~300kWh甚至更多,因此在充电过程中需要高功率的充电桩。若移动充电车自身的充电电压控制不当,便可能导致过充、过热等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其产品安全性。

同时,移动充电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电池管理亦是一项挑战。目前,移动充电车主要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这种电池中的锂元素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电池延伸和燃烧。因此,对于携带大量电池包的移动充电车而言,有效的电池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面对电动汽车市场需求与充电设施供应的不平衡,移动充电车究竟能开辟多大的市场呢?肖成伟认为,虽然移动充电车在特定场景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市场前景仍相对较小。首先,当前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不高,用户对移动充电的需求相对较小。其次,移动充电车的投放地点和便捷性也存在诸多限制。大型移动充电车因体积大、行驶缓慢等特点,在城市中运行较为困难;同时,其充电站的建设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外围,降低了使用的便捷性。最后,从成本角度来看,移动充电车的投入和建设成本涉及多个方面,远高于常规充电点的建设成本。综合考虑,“小规模、有针对性地投放或许可行,但大规模投放则可能并不适宜。”肖成伟表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