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财经汽车》援引多方信源独家披露,华为计划在2025年内正式推出“车企主导、华为深度嵌入”的全新合作模式,旨在打破传统零部件供应或HI(Huawei Inside)模式的边界,构建车企与科技公司协同创新的新范式。这一模式已在东风猛士、广汽华望汽车等项目中试点,被行业称为“化学融合”式合作。
模式革新:从物理组装到基因融合
与现有模式相比,新合作范式强调从产品定义阶段开始协同:车企保留品牌主导权、生产制造和销售渠道,华为则深度参与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等核心技术的底层开发。例如,广汽华望汽车虽由广汽全资控股,但华为提供ADS 4.0智驾系统、鸿蒙座舱5.0及智能车控方案,双方联合开发首款高端SUV,计划2026年上市 。这种“车企智造+华为智能”的双核模式,既避免华为直接造车引发的争议,又通过技术深度绑定提升产品竞争力。
技术赋能:华为智驾与整车制造的化学反应
华为乾崑智驾ADS 4.0系统成为新合作模式的核心引擎。其WEWA架构通过云端世界引擎模拟1000倍真实场景,车端世界行为模型实现全模态感知,使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成为可能。在东风猛士M817项目中,华为与车企联合开发“沙漠蠕行”“涉水路径规划”等专属功能,将ADS 4.0的安全边界扩展至极端越野场景。数据显示,华为车BU 2024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元,智能部件发货量达2300万套,支撑合作车型覆盖轿车、SUV、MPV等全品类 。
行业影响: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生
新模式已引发连锁反应:上汽与华为合作的“尚界”品牌首款车型H5预售18小时订单突破5万台,验证了“华为智驾+传统车企制造”的市场接受度;奥迪Q6L e-tron搭载华为ADS 4.0,成为首个采用中国智能驾驶方案的外资品牌。截至目前,华为已与11家主流车企达成战略合作,覆盖60%以上的中国新能源市场 。行业分析指出,这种模式既化解了传统车企对“灵魂丧失”的担忧,又为华为打开主流市场入口——2024年华为车BU收入同比增长474%,首次实现盈利,其“不造车但定义车”的战略正从高端向大众市场渗透。
未来图景:技术平权与产业跃迁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成都车展上透露,新模式将推动“科技平权”,让20万元级车型也能搭载激光雷达智驾方案。据预测,2025年搭载城区智驾功能的汽车将达394万辆,华为凭借600余家生态伙伴构建的全栈技术体系,有望在智能驾驶市场占据40%以上份额 。正如广汽集团内部人士所言:“当华为的智能基因与车企的制造基因深度融合,中国汽车产业或将迎来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质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