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还是洗牌?昆明新型共享助力车亮相,戴头盔还不够,停车有“玄机”
01 先来一个场景吧。前天我们编辑部小李急着赶地铁,路边扫了一台刚上的新型共享助力车。结果,车都解锁了,愣是没骑成。为啥?头盔卡在那,怎么弄都不来电。骑不了。旁边路人说,这车还得先戴头盔,才让你通电。
这都2024年了,昆明路边的助力车,不戴头盔直接不给骑。哈啰、青桔、美团全都升级了。头盔摘下来要戴在头上,系统认了你才让供电。你敢糊弄,拿在手上挂脖子上的都不行。骑到一半再摘呢?3次提醒,完了就断电。说人话就是,机器比你还较真。
但折腾到这一步,真的是为安全吗?有点像高中查校服,查得挺严,其实大家都知道,执行起来总是有人钻空子。
02 现在的助力车还有个厉害的升级。停车也讲究。随便一丢的事儿过去了。新车型要求你必须停在北斗定位划定好的“电子围栏”里。还不只是进了框就行,更狠的是角度得对。你要是斜着塞进去,系统提示不合规,车锁不了。说白了,就是要像摆正板凳那么规矩。
我试了一次,有点像小时候玩套圈。怎么摆都不合规,最后差几厘米才认。有点心烦。朋友赶上班,被卡了快两分钟,差点误了地铁。
其实年前在深圳骑行,也遇到过类似的狠要求。那边的共享单车都要停成“一条线”。官方说这样能让城市看着整洁,体验也好。道理没毛病,就是实际用起来,有时候太赶太苛刻。
打个比方,现在这些新助力车,就像给你配了个智能爸爸,随时盯着你坐姿对不对,停得正不正。
03 不吐不快。现在的新车看着确实顺眼点。座椅大了,脚踏宽了,减震也搞上了。市民试过都说比老车型舒服,骑长了也不硌屁股。这点要表扬。我自己之前踩过那种老款的,骑十分钟腰就开始酸。
但舒适归舒适,流程反倒变长了。头盔要还,车要停正,还得等系统认定。对那些急着上班、赶时间的,略微折磨。有人说,这样才安全整齐。没错,但人性化会不会少了点?我自己就被卡在这儿,最后甩头盔走人。来一句自嘲吧。新科技有了,懒癌还是治不了。
04 讲一下背后的逻辑吧。现在城市的共享助力车,已进入新一轮升级。昆明这次搞技术测试,背后其实是在做两件事。第一个是强制戴头盔,安全优先。第二个是高精度停车,杜绝乱停。官方直接说,要让以后“必须戴头盔才能骑”。还有“精准定位,规定方向”两大核心。
这波测试,街头车主都可以体验。主城区核心商圈,交通枢纽,大社区都能看到新车。官方收集反馈,重点看技术精度,用户愿不愿配合,以及头盔摘了到底断不断电。
这其实就是一场“新国标试水”。再等准入政策定下来,所有车企都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标准投放新车。老车型、测试车会逐步换掉。运营企业也要跟新规跑,谁违规谁淘汰。
05 有朋友问:头盔强制了,停车也规范了,会不会给用户添堵,弄得体验变差?这问题有点意思。
我觉得吧,安全是底线。昆明是旅游城市,外地朋友来了,看路上单车停得齐刷刷,骑行全戴头盔,确实提升城市形象。对市民来说,早点适应技术升级总比以后突然上“高压”好。头盔就是防身的盔甲,电子围栏是城市的“整理箱”。
但正常用户用起来,操作流程能不能再顺一点呢?建议以后在APP里,把流程和提示做得更精准。比如延时锁车,头盔检测灵敏度再提升。给急性子留条“出口”,别让技术“背刺”了人性。
06 最后捣个反向例子。有些人觉得新规太严,随便一骑就好了。其实,去年北京、广州都有用户因为不戴头盔出事故,平台被查。规范操作不是摆设,是真给自己买保险。
说人话就是,新技术是双刃剑,用好能提升体验,用歪了就是麻烦。城市的进步,是一群人慢慢习惯规则,然后发现还行吧,比想象的省心。
这一波新车型,准备迎接洗牌。谁能活下来,看谁适应规则快。
正文结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