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重磅利空!6个汽车龙头爆雷,4股陷入亏损,价格战的危害爆发

广汽集团2025年前三季度的财报显示,这家大型汽车集团营收下降10%,净利润暴跌3691%,亏损达到43.12亿元。 广汽本田、埃安等主力品牌销量均出现下滑,合资品牌的利润贡献锐减,自主品牌转型也面临挑战。

周末重磅利空!6个汽车龙头爆雷,4股陷入亏损,价格战的危害爆发-有驾

同一时期,安凯客车在营收增长44%的情况下,净利润反而下滑61%,亏损865万元。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新能源客车市场价格战,毛利率下滑,同时研发与运营成本高企,侵蚀了利润空间。

中国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始于2022年下半年,在2025年依然持续。 2024年全年,汽车市场降价规模显著扩大,涉及227款车型,远超2023年的148款及2022年的95款。 2025年1-8月,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平均降价力度达2.1万元,降价幅度为10.9%;燃油车平均降价1.5万元,幅度为9.0%。

比亚迪在2025年宣布对旗下22款智驾车型启动限时补贴,最高降幅达5.3万元,王朝网部分车型起售价降至6.38万元。 这已是比亚迪连续第三个月推出类似促销活动,背后是其2025年550万辆销量目标的沉重压力。

促销手段早已超越简单直降,演变为多层次“组合拳”。 领克900上市价比预售价低4万元,东风日产N7起售价较预售价下调超4万元,制造“超值”心理冲击。 部分车型购车即赠52L车载冰柜、5年NOA免费使用权,折算价值可达数万元。 深圳等地政府加码以旧换新补贴(最高2万元),与厂商优惠叠加,形成“双补”效应。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言:“价格战透支企业利润,更透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任。 ” 2024年,全行业因价格战损失1380亿元,产业链利润率跌破3%,部分车企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恶性循环。

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持续走低。 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3.9%,低于同期下游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准。 目前中国市场上有超过100个汽车品牌,在售车型超过400款,供过于求的局面极为严重。

经销商同样步履维艰。 中升控股2024年销量增加4.58万辆,营收却锐减111.66亿元,暴露出“增量不增利”的行业困境。 经销商百强集团中虽有78%盈利,但亏损比例仍达12%,关店数量超过500家。

周末重磅利空!6个汽车龙头爆雷,4股陷入亏损,价格战的危害爆发-有驾

2025年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反对汽车企业“内卷式”竞争发出倡议,明确表示坚决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价格战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

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指出:“‘内卷’的本质是缺乏创新下的产品同质化,‘价格战’成为(企业)主要竞争手段。 ” 汽车新四化产业研究者、知行韬略合伙人杨继刚认为,“价格战”反映了整个行业在市场细分、技术创新和品牌价值塑造上的不足。

一位汽车内饰供应商透露,恶性竞争之下,汽车零部件的产品创新被迫放缓了。 中汽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指出,内卷将导致汽车企业过度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创新和研发投入。 由于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可能导致汽车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降价困境,不利于全球竞争力的培育形成。

“内卷式”竞争造成的零部件采购价近几年按10%—15%比例持续下降,很难避免供应商在某些方面降低质量要求。 企业破产退出后,其供应商往往不会承担相关售后服务责任,智能化功能维护更新的中断概率大大增加,产品将随时面临无法正常使用的风险。

近两年,多家大型汽车集团实施裁员,有的企业裁员多达数千人甚至上万人。 众泰汽车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2.23亿元,其核心问题是产销全面停滞,2024年生产量为0,2025年上半年仅靠库存车完成14台出口,供应链断裂且生产线被强制拆除。

跨国车企在2025年上半年也遭遇业绩下滑。 大众汽车集团2025年上半年营业利润为67亿欧元,较去年同期的100亿欧元大幅下降约33%。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55.8%至26.88亿欧元。 宝马集团上半年净利润为40.15亿欧元,同比下跌29%。

美国关税政策成为跨国车企最大的“利润杀手”。 自2025年4月美国政府将汽车进口关税大幅提高至25%以来,高额关税给跨国车企带来沉重负担。 大众集团因关税损失13亿欧元,福特汽车第二季度因关税相关成本损失高达8亿美元。

大众集团在主要市场面临压力。 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在侵蚀依赖进口的奥迪和保时捷品牌的营收及利润。 在欧洲,市场需求疲软且生产成本高昂。 在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本土品牌,大众集团的市场份额也在流失。

宝马中国在2024年7月率先施行“降量保价”政策,以应对价格战导致的经销商门店亏损。 到了2024年10月份,宝马终究没能扛住终端库存和销量压力,多地经销商开始下调售价,曾经喊出的“稳价承诺”逐渐松动。 2025年上半年,宝马在华销量为31.79万辆,同比下滑15.5%。

2025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提出要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切实履行支付账期承诺。 这表明国家对汽车行业价格战的整治从“倡议式引导”向“监管式干预”转变。

在整体下滑的背景下,汽车行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部分车企在价格战中依然保持增长。 比亚迪上半年营收3712.81亿元,增长23.3%,净利润155.11亿元。 小米汽车营收增速高达525.57%,零跑汽车营收增长174.15%并实现扭亏为盈。

周末重磅利空!6个汽车龙头爆雷,4股陷入亏损,价格战的危害爆发-有驾

商用车领域的复苏势头明显好于乘用车。 福田汽车营收增长26.71%,净利润增长87.57%;中国重汽营收增长7.22%,净利润增长8.10%。 这一差异表明不同细分市场受影响程度不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