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车主和准备买车的朋友圈里,是不是都在传一个事儿?
说是什么工信部准备出台一个新规定,新买的汽车,落地之后半年之内,不准办理过户手续。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咯噔一下。
这要是真的,那影响可就大了。
比方说,我刚买辆车,家里突然出了急事需要用钱,想把车卖了周转一下,难道就得眼巴巴地等上六个月?
或者说,我摇到号买了车,想过户给家里没摇到号的亲人用,也得等半年?
这规定听起来,似乎不太符合咱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逻辑。
所以,这个传闻到底是真是假?
它背后又反映了咱们汽车市场什么样的现实情况呢?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
这个“半年禁售令”的传闻,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往往和最近汽车圈里的两件热点新闻捆绑在一起。
第一件,就是前段时间小米汽车上市,火爆程度大家都有目共睹,订单都排到大半年后了。
于是,一些手快抢到订单的“黄牛”就动起了心思,在二手车市场上加价转卖订单或者现车,声称只要多花一两万,就能立马开上新车,不用排队。
第二件,是一些行业内部人士,比如长城汽车的负责人,曾经提到过的一个行业现象,叫做“零公里二手车”。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矛盾,新车怎么会是二手车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些汽车厂家为了让每个月的销量报表看起来更漂亮,就把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新车,直接卖给了相熟的二手车经销商。
这些车在二手车商手里上个牌,里程表几乎还是零,然后摇身一变,作为“准新车”打折出售。
那么,这个“半年禁售令”的传闻,会不会就是为了打击这两种现象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说打击“黄牛车”。
如果真出了这个规定,对付黄牛确实会有一些效果。
因为像小米这种热门车,大家之所以愿意加价,图的就是一个“快”字。
如果必须等半年才能过户,那黄牛手里的车也就失去了时效性的优势,热度一过,自然也就没人愿意加价了。
但是,为了这么一个问题就出台一个全国性的规定,似乎有点“用力过猛”。
毕竟,在整个汽车市场里,能火到需要加价购买的车型,一年到头也屈指可数。
绝大多数的普通家用车,情况恰恰相反,都是“落地打八折”,从4S店开出来的那一刻就开始贬值了。
为了极少数的爆款车型,让所有新车车主都承受半年的过户限制,这在政策制定的逻辑上,显得不太合理,也影响了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那么,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可能性,是不是为了整治“零公里二手车”呢?
这个听起来似乎更像那么回事,毕竟这关系到厂家的数据真实性和市场秩序。
但是仔细一想,这个办法恐怕也是治标不治本。
汽车厂家为什么要搞这种操作?
根本原因还是车造出来了,但按正常价格卖不出去,库存压力太大了。
如果有了“半年禁售令”,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吗?
恐怕未必。
只要背后有利润空间,厂家完全可以给二手车商更多的补贴,把这半年时间里车辆的资金占用成本给覆盖掉。
说白了,只要车卖不掉的根本问题没解决,厂家总能想到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消化库存,无非是把左口袋的钱掏到右口袋,账面上的游戏规则变一变而已。
所以,无论是“黄牛车”还是“零公里二手车”,都只是表面现象。
真正深层次的问题,是咱们国家的汽车行业,产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过剩。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宏观,我们用一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来解释。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2024年我们国家汽车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2.2%,到了今年第二季度,这个数字进一步下降到了71.3%。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一个工厂设计的能力是每天能生产100台车,但实际上它只生产了71台,剩下的生产力就都闲置了。
但工厂的设备、厂房租金、工人的基本工资,这些费用可不会因为你没开工就减少。
将近三成的产能闲置,直接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利润被严重压缩。
今年前五个月,汽车行业的总收入虽然涨了7%,但成本涨得更快,涨了8%,一来一回,总利润反而下降了11.9%,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可怜的4.3%。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对比一下其他制造业,做智能家电的利润增长了超过100%,做厨房电器的也增长了20%多。
两相对比,就能看出汽车行业的日子过得有多么艰难。
说到这里,一个更奇怪的现象就出现了。
既然产能已经这么过剩了,为什么我们还看到各地在不断建设新的汽车工厂呢?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根据高盛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还要新增250万辆的产能。
这说明,我们的问题可能不是简单的“过剩”,而是“结构不平衡”。
第一个不平衡,是新旧产能的失衡。
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是实现产业升级、换道超车的国家战略,是绝对正确的方向。
为此,我们建设了大量先进的电动汽车生产线。
但问题在于,那些生产传统燃油车的老旧生产线,并没有被及时地、同等规模地淘汰掉。
根据行业专家的说法,我们现有的燃油车产能至少有3000万辆,而新建的电车产能也达到了2000多万辆。
新的产能上来了,旧的产能没下去,这就好比一个水池,进水口开得很大,出水口却没怎么开,水池里的水自然会越来越多,最后溢出来。
第二个不平衡,是不同品牌之间的失衡。
在新能源汽车的猛烈冲击下,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过去我们耳熟能详的合资品牌,比如一些德系、日系、美系的品牌,突然发现自己的车不好卖了。
它们的产能利用率非常低,很多都不到一半,甚至有的已经跌到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水平。
这些工厂大量的闲置,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只能带头降价促销,希望能薄利多销,清理库存。
这就使得整个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让所有人都感到很疲惫。
所以,把整个逻辑链条梳理下来,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
当前汽车市场的一些乱象,根源在于深层次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靠一个“新车半年内不得过户”的小修小补,显然是不够的。
这需要的是一次大刀阔斧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对那些长期闲置、效率低下的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和整合,把宝贵的资源引导到更有竞争力的领域去。
这是一个复杂且可能伴随阵痛的过程,但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却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个听起来逻辑不太通顺的“新规”,很可能只是一场误会或者不实的传言。
毕竟,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们,不可能对如此清晰的行业现状视而不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