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埃孚宣布裁员7600人,放弃拆分电驱传动事业部,展现传统巨头电动化转型阵痛与策略调整

采埃孚宣布裁员7600人,放弃拆分电驱传动事业部,这消息刚出来,我立马和一个老同行微信聊了。朋友说: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电动车转型的阵痛。电驱这块儿烧钱不说,收益也没想象中快,老板们只能硬着头皮砍人。大致估摸了一下,电驱部门大概3万人,裁7600,杀掉四分之一,比我预期的还狠。

说实话,起初我还以为采埃孚会像三菱、电装那样把电驱拆出去,独立融资,专注做好电池、电控。但人家直接放弃拆分,反而砍人,挺出乎意料。为什么?我猜一方面是金融环境收紧了,单纯拆分卖资产这招行不通了;另一方面,是想用一套更加内卷的自我救赎方案维持核心技术。毕竟,采埃孚电驱技术在圈内还是有影响力的——毕竟技术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

采埃孚宣布裁员7600人,放弃拆分电驱传动事业部,展现传统巨头电动化转型阵痛与策略调整-有驾

现场聊过一个采埃孚德国工厂的技术员,他悄悄冒烟似的说:这次裁员,比我们预想的还要残酷。不是没路可走,是路不好走。供应链上下游的价格战太激烈,德国制造成本和人工又贵,外面那几个低成本国家招人都招得快。这话信号量不小:一线产线不仅面临技术升级,还有成本压力,双重夹击。

其实这种裁员不是单纯的裁人。采埃孚还要把电驱的一些研发方向砍掉,停掉车载充电器、直流转换器和刚性轴的电动版扩张,转而重点发力插电混动。这招算不上聪明倒很现实,就像路上骑自行车突然得换摩托了,得舍掉点儿,先稳住,别再陷进去。

采埃孚宣布裁员7600人,放弃拆分电驱传动事业部,展现传统巨头电动化转型阵痛与策略调整-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数据挺有意思:德国供应链成本比全球竞品高出将近35%(VDA和CLEPA的数据),这就跟你在北京租个同样大小的车库,比上海贵一大截,钱多不了,可付出成本却高出不少。长期下去,想赢靠技术不靠砍价真的难。

说实话,我之前没想那么透,说采埃孚怕输电驱和电控市场纯技术焦虑,但现在看来,企业不是单纯技术问题,资金链和人力管理才是决定性因素:净负债105亿欧元,单利息支出4.57亿欧元半年,压力杠杠的。这不,公司还试图通过推迟涨工资、减工时这种软降薪,以及让老员工提前退休避开直接裁员,挖掘空间干活。算下来,2027年前想节省5亿欧元成本,说是数字,也得能落到实处。

对比下同级别的博世,大上周也宣布裁1.3万人,比采埃孚还严厉。朋友王刚是大陆供应链主管,他私底下说:市场冷了,订单也断层,大家都撕着脸掰手腕。德国工厂更麻烦,工会保护力度比中国这儿强太多,裁员绝非易事。这个局面挺复杂。中国市场采埃孚表现还挺亮眼,连续拿下几个大项目,比如蔚来ET9的线控转向,技术优先做国产,成功经验也给欧洲总部传了点信心。

采埃孚宣布裁员7600人,放弃拆分电驱传动事业部,展现传统巨头电动化转型阵痛与策略调整-有驾

但我就奇怪了,电动车放慢下来了,转型成本这么高,采埃孚光靠缩减规模就能应付了吗?特别是技术含量讲究的电驱和热管理系统(TherMaS),毕竟研发周期很长,砍太狠或者失速,后续想再反弹就难啊。交易和布局越缩,风险越大。你说呢,大家觉得未来德国供应链还能撑多久?

我顺口又扯了会儿,跟修理工小赵聊到采埃孚的一条生产线,说那玩意儿料厚度和接头工艺改了三次,原因不是质量不行,是为了缩短装配时间,降低人工成本。你看,光在供应链环节里,技术跟流程倒是互相撑着,外面再给压力,人还得维持质量。小赵说:你说这事儿干着累不累?忙得跟陀螺一样,改来改去,累死。真是,技术严谨背后是人累更累。

顺带猜测一句,采埃孚很可能下半年会加快中国本土研发和制造转型,有点变味去德国化与中国本土化的混合操作。不确定,但这符合多数传统巨头的打算,毕竟本地化成本低,响应快,政策也支持。

采埃孚宣布裁员7600人,放弃拆分电驱传动事业部,展现传统巨头电动化转型阵痛与策略调整-有驾

不过回头说,砍人超惨烈的同事会不会跳槽去新势力?我打听了一圈,身边几个技术员心里已经打小算盘,有的想进新电动车公司,因为学传统驱动那套装配线技术,长远看怕被时代淘汰。你说长期来看造车厂和供应商的关系会变吗?大家的合作会不会更倾向于研发外包,而非传统制造?这个问题,我听了五年了,答案还是迷。

你去翻翻那些裁员名单,发现了没?大多数被裁的其实是一些岗位相对传统、流程重复度高的工作。关键技术岗不少实则被留下。这点,跟我之前提过的那个研发车间差不多:关键骨干不会轻易离开岗位,更多的是边缘岗位被压缩。说难听点,是职能优化,不是单纯裁员。可是真的要放大招了,员工压力也够大。

采埃孚宣布裁员7600人,放弃拆分电驱传动事业部,展现传统巨头电动化转型阵痛与策略调整-有驾

说完了,我去泡杯咖啡,准备再扒扒采埃孚新发布的那个插混驱动系统。真心好奇,这套8HP evo到底能撑多久。你觉得呢?传统零部件巨头还有机会逆转局势,还是只能慢慢被时代抛弃?不少人都在盯着这个答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