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让我觉得咋说呢,有点像小时候玩捉迷藏,用力快跑,结果后头那人突然说算了,游戏结束。广西宣布暂停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和我几次试图一早抢补贴的胜利感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这里面那种瞬间被踢出局的刺痛感。
我记得有次早上8点整,点开电动车和家用车的补贴页面,心里还想着今天一定有戏。结果,弹出来的第一个提示就是活动火爆,屏幕变成了载入动画,然后就再也没有轮到我。估算下来,像我这种个体的成功几率,大概少于5%(体感,样本少,QA不一定准)。反而那些二手车商直接拉群,平时还吆喝叮嘱早晚都得抢,别等到错过。
说到这个补贴抢不到的问题,为什么会变得这么惨?你想啊,政策一出来没人先搞明白怎么操作,急着试手,结果一闹锅后,官方那边限制措施就不断升级。为了公平性,他们设了个限额、限时间,谁第一时间进去能成功,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运气。
这就让我想起研发那个环节:你说,拿一个政策就像一个瓶子,里头装满了水(资金)、油(手续复杂)和碎玻璃(限制条件)。大部分人都想灌满它,但一遇到错过的抢点时间,整个水就漏了,好像只能看着水面摇晃不能动弹。搞得像个大规模抢购。
微妙的是,别的省份补贴还在继续,为什么广西偏偏一刀切?我猜,可能是地方财政压力超过预期,或者是系统管理跟不上。又或者,是某个领导心里想:这个政策成本太高,做得太复杂,不如一刀切,剩下的二手车商、二手市场流血得更欢,然后他们还能趁机赚一笔。就像个能不能减点价——其实钱在掌控者手里。
但你知道,汽车置换补贴这事,绝不是简单的钱多钱少的问题。比如我旁边一个朋友,去年换车,他说:反正我也不指望能沾点儿便宜,就是想方便。他不在乎补贴数字,但在我们行业里,补贴信息的碎片化,真是让人头大。尤其是,怎么申请、什么时候能知道、条件限制明不明,都是涨跌不定的变量。
我还想到个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这段先按下不表),看到之前一份表格,差不多整理了几轮政策变动。汽车补贴从最初的优惠到现在的突然取消,很像童年小时候第一次玩父母的信用卡,突然被限制。你会觉得,自己像个聪明的扫货者,其实一不留神就被暗算。
一个细节我想说,那个有多少人真能抢到补贴?大概也就十个里,两个能成功——估算,不能太乐观。实际上,最困扰的,还是那AI自动筛选舞台上的优先区。每一次时间窗口一开,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别人赶超你,离得越来越远。
说句题外话,有人问: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不早点把系统优化好?这我也没想过,或许他们本身就没打算让更多人轻松拿到补贴,毕竟,政策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也是控制市场的一个手段。再加上,整个供应链复杂到不能想象。研发投入、渠道推广、供应端都像拼图一样,拼得乱七八糟。
我曾听过修车厂的一句玩笑:这年头,补贴还不如自己攒点钱买车,起码不用折腾。他还打趣,你说,厂家和销售,谁更喜欢政策取消?那还用说。但你那些二手商的狂欢,是在原本市场碎片化的基础上,借政策废掉来赚一笔——至少,没补贴时,价格会站得更稳。
有人质疑:这政策的出发点是不是错了?我觉得不能这么说。政策本身没错,是管理落实的问题。你把一个原本可以帮消费者腾出空间的桥梁拆掉,谁还会喜欢?我琢磨,真得像个折叠的地图,折得太多,反而更难走。
临场小计算:假设一辆车售价15万,补贴2000-3000,实际降低了价格百分之几?我折算过,100公里油耗普通家用车大概8升,5元一升,百公里油钱40元。补贴节省1500块,实际上影响不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大部分人买车,关注的还是价钱是否实惠——补贴只是锦上添花。
这让我想到另外个点:消费者心理。大部分人看重的,不一定是补贴本身,而是一种官方认可的标志。买车无非就是我买得起、我用得方便。可这次,大家的心情都卡在抢不到的窘境里。是不是,有时候政策越复杂,反倒更容易激起反感?我觉得,光靠鼓励不行,还得让人觉得,嘿,我这次是真买到实惠的。
我有个疑问: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销售、平台、还是管理层?还是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个天平,只要有人想赚快钱,政策就变味了。未来会不会像这种反复变的政策,成为正常状态?还是赶紧扯到新的一轮,又是放开还是收紧。
可能,最后我也只是对那个小细节有点执念——抢不到补贴,但还是想体验一下车的感觉。毕竟车子,是用脚踩出来的指望,还是盼了半天的天上掉馅饼更真实一些?未来这个行业会怎么样,我还真说不好,反正,像我这买车,心里还是那句话:还是自己努力买吧,省得跟抽奖似的千难万难。
——————
你有没有觉得,其实政策这玩意儿,就像那寒冬腊月的冰块,冻在一起,想化都难?还是说,除了技术外,哪方面的人性更重要?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