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一刻,座椅的振动提醒我快到站。忽然心里一动,感觉车内的快感又多了一层规律——这车的反应比我预想中还快。
前几天跟个同行聊天,他说:你觉得现在买车,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我闷头笑笑。听得出他其实在问动力、续航还是品牌,但我觉得别的都变成次要的,关键真在流畅感。你知道吗?我刚翻了下我的笔记,看到上面写着2023年某某车的导航反应时间大约在0.8秒左右——估算(样本少)但我脑海中那种延迟秒感觉特别清楚。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很多车都在追那科技感哦。其实能力强不强,老实说,最直观的还是操作的顺畅——开车的时候,别说飞快点个导航,难道还想每次都卡顿半天?那感觉就像在滑手机时,突然卡住几秒,那种无力。
你猜,像从前那种车机不配4GB内存的,操作卡顿都快成为标配了。一台车机内存从4GB跳到24GB,操控史上直线上升。试想:导航、音乐、语音助手、聊天窗口同时跑……多任务同时焗烧,不卡顿,就像吃火锅时辣椒、多酱料不要让味道打架。
我一直觉得,芯片比车子外形更重要。你看那些同价位车,搞个看着漂漂亮亮的外壳,但开起来反应慢,天呐,真是颜值的短板。对比长安启源全新Q05的MT8676芯片,它用的是4纳米工艺,比我说的那些7纳米、甚至更粗的工艺少了点发热量(这段先按下不表),夏天开空调也不容易烫手。而且算力媲美高端国产芯片8295,反应快到离谱,真的让我觉得:操作体验不比豪车差。
不过说归说,技术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担心:这样的芯片,会不会快用坏?变化这么大,维修、零件配得上吗?这些问题还得时间检验。潜意识告诉我,未来OTA升级,软件不断补强,可能会解决这些疑虑。(这段我还没推敲太透,也许我想多了?)
别忘了安全。全球E-call认证,是救援的生命线。在山路出事时,我听说有人半天找不到救援点,后果不堪设想。这车标配,不用我操心也行。你觉得,安全和科技哪个更重要?我总觉得贴心才是真正的科技。
说到操作细节,你会不会觉得:开车最大的烦恼,不就是操作界面不人性化?长安启源Q05的座舱设计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炫的造型,但那些细节确实用心。导航响应快,调整空调不用像翻书那么麻烦。还能唤醒语音助手做事,像帮我找个附近的洗车店,几乎秒答。
我刚才翻了下我相册,看到某次出行的照片,车内那块屏幕上的导航界面——非常干净,说明界面设计用心。这车的实用主义让我觉得,它不像那些只讲颜值的车,反而更像个靠谱的伙伴。
我在想,未来还能怎么升级?大模型可以带来更多智能功能,比如自动泊车、智能识别交通标志、甚至便捷的语音控制。技术在不断飞跃,但我疑问:这是不是给未来画饼?还是说,我们真的可以期待一台车,像手机一样,永远变得更好?
这东西是不是也挺搞笑——买车,最重要的还是感受,能不能用得顺手。好比有人说开着某车感觉像拖拖拉拉,但有人又觉得挺顺。我觉得:操作顺手,就像生活中喝水一样自然。你觉得呢?我有个疑问:到了那天,车机操作顺滑已经变成基本配置,那剩下的买点会是什么?颜值?品牌?还是……油耗?
我知道,很多年轻人特别在意多任务同时操作的体验。其实这也反映了,生活节奏变快了。没时间等半天切换应用。像我这样平时打字多,突然手一抖,页面就卡住,真心烦。现在这台车,能做到几乎瞬间反应。科技越发达,我的等待感越敏感——等待,是个很奇怪的东西。
说到等待,我还想到一个问题:未来的自动驾驶,是不是也会像这操作一样,忽然变得非常顺滑?曾经,我遇到过一台已经平衡到极致的自动驾驶车,响应比我想象中的还快。那瞬间,我差点忘记自己在开车,因为完全没有任务切换的那种焦虑。
我还没把这款车的价格扯进去——10到12万,能有这么强的配置,我觉得算是真香了。要我说,这配置,不只是加点数字,更像是给未来的投资——用流畅感换来的节省时间和心情。
在这里,我还想问:你会不会觉得,科技的未来其实最贴近生活的一部分,是那些微小、细节的顺畅?像我这样,开着开着,会不会突然想到:这车这么流畅,是因为它把复杂的电子系统隐藏得太好,还是…我太敏感?探索,或者说期待,就是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
可最让我在意的是:当这个平滑成为标配,剩下的感受会不会也很快变得普通?像那天我坐在一辆车里,发现什么都挺顺,只差那点用车时的细微温度。这点,估算(样本少)很难量化,但我觉得,真实的体验,是被那一刹那的细腻打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