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车市的降价大战让我觉得就像是拼盘里的豆腐块,乱糟糟的。你知道吗,最近去店里看车,销售和我聊了会儿,他一脸嫌弃地说:这阵子车都快卖不动了,行情都被拉低了。我心里就琢磨,这是不是说明市场正在快速变动?说实话,降价能持续多久?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隐藏的逻辑。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数据,估算去年年底时,豪华燃油车的平均库存周转周期大概在45天左右,而到很多品牌的库存已拉到60天,甚至更长。这种库存压力逼得车企不得不想办法,哪怕是用价格拉低的方式,也要逼出点现金流。资本敏感的比我想象得还快。
你看,市场变化特别快。年轻用户逐渐倾向智能化、新能源。那天朋友问我:你觉得,未来智能车是不是会让我们燃油车彻底没市场?我当时还犹豻豻的:我觉得不会那么绝对,但的确冲击很大。毕竟,智能化的体验,从语音控制到自动驾驶,已经逐渐成为新车的标配。
我对比了一下,不同价位/不同档次车型的实操差别。某款十几万的纯电车,续航300KM,方便上下班用;而一款豪华SUV,价格也是几十万,续航500KM,空间大,但具体到驾驶感受,配置落差挺明显。有次开朋友的车,发现它的悬挂硬得像铁板,而自己的车适应了软硬适中的调调。这就像买衣服一样:预算到,能穿出感觉就好。而你可能会问,这差异到底代表了什么?我觉得,研发和供应链的差异最直观表现,像是用不同的原料做一件衣服,品质久了还是有差的。
又不能说便宜就一定差,也得看需求。智己LS6的出现,让我心里一动——它确实用心了。它的价格,官方估算在几十万左右,但体验却很豪华。我觉得,自己猜测,没有细想过,可能其实它的收益率还挺高的。毕竟,这样的车,很多隐性成本其实被隐藏了:超级增程那块,除了续航突破,还减少了对快充的依赖,用户体验更方便。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传统豪华车一直如同金字塔那样高高在上?真相多半也在供应链的复杂拼搏中。高端零部件,像是金子一样贵,产能也是有限。供应链的博弈就像宿命舞台上的角逐,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变动剧烈的时代。
我还想到,厂家为什么在降价时,还要保留豪华感的元素?这不光是一场价格战,更是品牌价值的调控。你看,美学设计也太讲究了——智己LS6的都市型格美学来自中央圣马丁,讲究的是视觉冲击与情绪价值。这也让我疑问:为什么自主品牌近年来追求的不只是性价比,更多的是场景化、品牌化的体验?
我之前问过一位同行,销售跟我说:消费者其实挺喜欢‘看得顺眼’的车。讲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车的颜值是不是已经变成心理附加值了?好看,能拍照,成了社交货币。这也让我想,也许某些品牌骗了点颜值的短期粉丝。近几年,我的确感受到,与内在相比,外在的颜值起了很大作用。
但你会不会觉得,帅车+科技感的堆砌,有点哗众取宠?我倒觉得,哪怕再牛逼的科技,能不能真正改善每天驾驶的感受?我偏偏不信,那些顶尖芯片、激光雷达的技术,就一定用在我开车的那几天能带来改变——而这又带出了一个问题:这些技术,是真为用户用心设计的,还是为了广告噱头?
静下来想想,智能化、续航、空间这些,除了硬指标,最重要的还是用起来的舒服度。就像我那次试驾一台高端新能源,开着开着,突然觉得,座椅的设计让人有点不耐烦。后来才发现,背靠角度太直,久坐不舒,能不累吗?
我还在想——用多少个小时的调试和优化,才能把一辆车做到消费者的心坎里?这块,又像朋友早上去超市买苹果,看了一圈,最后只买了个看着甜的。车也是,外观好看是一个,但内在的味道,才最关键。
说到这,我又想问:凭借爆款、聪明的设计、智能体验,未来还能维持多久的买买买热潮?我估算,比方说,百公里能耗——我猜大概在1.5L到2L油当量(这是估计,样本少)。像是,把燃料的成本,划成每小时守门员工资的一部分,其实成本挺低的,但人们还有面子要考虑——这点不能忽略。
这些我都夹杂在心里,记忆里还记得修理工叔叔曾说:这车的消费品耐用度,一般能撑七八年,打理也不难。可这句话的真实性,我也只敢估算,毕竟不可能每辆车我都拆开来仔细看。
这让我再问一句,这辆车未来还能活多久?续航、技术、市场,都在被不断刷新。再怎么说,所谓神器也得适合日常,用买得起、用得爽才是真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买车,就像挑人生伴侣——看外表,也要看心底。你说呢?当一辆车,变成家庭成员时,我们会不会太在意外在的繁华?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段先按下不表,或许下次能碰巧遇到一辆奇特的车,才会找到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