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修这点事儿,怎么就这么闹心?有时候真的让人琢磨:买车容易、用车轻松,可是等到出了点问题,这修车的路,咋比买车还费劲呢?
首先大家都懂,买新能源车其实贪图的无外乎就是那么几样——续航里程多点,智能化配置够炫,觉得用起来省事儿还时髦。可可等真的开到手,坏了点啥,才发现修起来比啥都难。这年头可不是只有豪车车主才会喊“修不起”了,连一辆十几万的国产新能源小车,修修补补都能让人肉疼半天。为啥会这样?谁的锅?
先说一个最让人容易上火的点:“我的车,为啥不能自己说去哪修?”很多新能源车主都问过类似的问题。明明车是自己花钱买下来的,修车还得“按厂家要求”,要是不老老实实去厂家指定的地方,就有可能被威胁“脱保”甚至“断网锁车”。这不就是你掏钱养个儿子,儿子还随时听别人的吗?有点离谱吧?
北京有位叫王磊(化名)的车主,车出点小毛病,想着找熟悉的修理铺处理下,结果人家修到一半,原厂一下远程把车锁了。理由也很“官方”——“你私自修理电池违反协议,质保全没了。”王磊憋得都快破防了:“车我买的,花我的钱,怎么修怎么保还不能自己说了算?”其实他经历的,真不是个案,好多新能源品牌都是用一纸“用户协议”把车主的维修权利攥得死死的。合着大字条上亲亲你我的样子,下了合同全是霸王条款。
有人说,“不是有明文法规保护吗?”确有其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就有相关规定,意思很简单,你只要按照规定养护,维修哪都不至于直接脱保。可问题是到了实际,厂家这关口玩的就是“文字游戏”:只要你没乖乖去指定地方修,一查是油耗外的三电系统、核心零部件有过第三方“动过手”,那后面一旦出大毛病,“你自己修的,不归我们管”立马甩手走人。说白了,这质保就像把车主圈在个“贵圈真乱”的牢笼,谁敢随便跳出去?
接下来又有个“灵魂拷问”:“好,你说不能去外面修,我能选个靠谱的第三方去吗?”可惜,更大的难题来了。不但很多车主不敢修,真想修也没几家能修明白。你想多给点钱让人家修出个名堂,人家还真不接活儿。
你看吧,新能源车核心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控、电机)几乎就是全家命门,修一次要命,修坏了更是能赔得血本无归。好多老的汽修店,过去修发动机、变速箱算是家常便饭,可现在看到新能源的“三电”直接敬谢不敏。“我们能补胎、做外壳、换刹车片,电池和高压电不能碰,一出事赔不起!”一个修了二十年机械车的张师傅念叨,“以前拔螺丝,拆就行。现在全是电脑、传感器、代码,哪还看得懂?”
数据也扎心:全国只有30%的修理点能搞新能源三电,这意味着七成维修店都只能“表面活儿”,根本动不了真格的。而且哪怕第三方说会修,你也得担着风险。重庆的王鹏遇见过,“本地的汽修店给报价,但我真不敢修,怕质保以后全没了。万一修不彻底,车企以后连门都不让进,那损失更大。”结果,他等原厂配件等了一个月,期间打车都打出了怨气。
然后关键问题就来了:“新能源车,真的修不起?”还真就是。买车是大头没错,可修车才是真正的“细水长流”。尤其是新能源车这种,配件全在厂家手里,价格那叫一个离谱。比如,你十几万的国产车底盘受损,进原厂,一张嘴能要到五六万;或者电池小毛病,三电系统出状况,动不动上万“服务费”根本不稀奇。工时费、检测费、原厂配件加起来,养车简直成了“月供以外的最大开销”。
除了“配件垄断”,还有工时费、设备投入也高。修油车的工位三五万搞定,修新能源非得二十万起步。师傅工资高还得再加上不停培训升级,最后全变成消费者的账单。
问题可不止在用户这边,“第三方修理店活得下去吗?”车主闹心,修理店也不轻松。以前修油车,一个县城十几个修理铺,都能吃口饭。现在呢,新能源变着法儿让修理“升级”,核心技术被厂家管死死,维修手册、诊断机、原厂配件,要啥没啥。你想修?连门槛都跨不过。重庆新牌坊的修理圈子,不到三家敢接新能源修车活,还都是“避深就浅”,不沾三电,说白了是靠补胎、饰条勉强混口饭吃。技术还掌握在厂家手里,权限不放、配件不给,甚至有车企诉讼“民间修车视频博主”,让行业敢怒不敢言。
另一个更毒的问题是人才。新能源汽修有多缺人?全国新能源汽车三千多万,每做一辆车,平均不到三个“带证”师傅。深圳120万辆新能源,真正资格够的修理工可能都凑不到两千名。很多新开的汽车专业技校学生,没毕业就被品牌、主机厂抢了走,传统修理师傅转型困难,干了大半辈子的油车骂娘:现在得学高压电、软件代码,动不动就怕“走火漏电”,谁愿意再上学?
其实“维修焦虑”背后的根子很明显,就是商业利益。厂家为控制后市场,用质保条款榨干车主剩余价值,故意搞技术封锁——想让你买他的车用他的配件修他的毛病,绝不让市场形成竞争。所有技术、所有利润,圈在自己的碗里吃独食。行业现状变成“新能源车跑得飞快,修车服务一瘸一拐”,买的人越来越多,能修、敢修、修得起的不见涨。
再想深点,为啥这种模式会这么顽固?其实厂家怕的无非就是“开放后失控”。如果三电系统、重要部件被第三方摸清门道,后市场蛋糕分出去,谁还特意高价去4S?如果随便一家修理棚都能换电池、修电机,车企原厂质保就沦为空谈。可是你看国际经验,欧美、日本厂家都逃不掉“开放维修权、消费者选修权”这一步。广州新规走在前头,明确厂商不能随便卡维修渠道、不能用霸王条款阻拦第三方维修,就说明这事其实没那么难。
解决呢?其实道理挺朴素:厂家不能只讲利润不讲责任,不光要拼新技术,也得保证用车一条龙服务顺畅。维修市场得透明、技术路径得开放、人才培养要加速。再开放点政策鼓励社会汽修转型、引进全球维修经验、引导车主质保落地,养成“合理选择、有保障”的维修环境,才是长远办法。
一辆新能源车,是冰箱?是手机?还是个更高科技的出行工具?要我看,不能光看谁造得快、谁智能,“谁更好修谁更靠得住”才是大考。谁家新能源服务体系能落到细节,配件能合理放开,人人都能学会维修,车主才敢无后顾之忧打开钱袋子。
新能源车这事,确实再提“买得起、修不起”有点俗了。可谁让这事到现在,仍然是现实版的“伤不起”。行业变革也许不会因为某个事件一夜大变,但大家舆论堆得多了,政策、行业才会真的当回事儿。希望以后再聊新能源车,“修车焦虑”能变成段子,而不是痛点。到那时候,新能源汽车才算真正“跑”起来了。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