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里混了这么多年,我都惯了周围关于最安全车的争论。每次看到一份碰撞测试,说这车真安全,我反而会低头想:车都安全,让我放心的具体点在哪?尤其现在新能源车铺天盖地,混动纯电,这安全界就跟变魔术似的,传说中都要打个折。
前几天我跟一个修理厂的朋友聊,他一边抽烟一边说:你说,电池安全到底管用?我就笑:你是不是觉得电池里装着炸药?其实也不全错。不过我得承认,沃尔沃那次新款XC70的碰撞表现确实让我刮目相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有一张碰撞现场的照片——那车几乎免于变形。旁边的工人说:这车测试,真比平时还狠。其实说白了,沃尔沃一直是安全神话,别的不说,它们为了验证安全,真的把车开到极限。有没想过,那个在记者手中倒地的A柱钢梁,厚得有家里的座椅那么多层?做工程的人都知道,结构越结实,越费劲,但安全系数就越高。传统车只要溃缩吸能就行,沃尔沃走的路径更复杂——比如他们用田字型全铝电池框架、1180兆帕(对,就是超硬钢!)底护板、以及那超大的副驾气囊——花费不比别家少,技术不比别家差。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电池的安全设计那么多,能应对多大的外力?估算那块电池在碰撞中承受的冲击能量,按照12万超硬钢的弹性,我觉得,看到车外的破没有溃堤就算不错了——不过这估算的样本太少,毕竟只要遇到大规模碰撞,吃它几次也不奇怪。
我记得测试中的场景,像家里带娃出门,弟兄姐妹,孩子爸爸妈妈一起,现实中也不少人这么出行。全新XC70采用了2+2的演绎设置,有两个成年人,一个小孩还有个幼儿版本,那车里的安全带、安全气囊,真是比日常多了一份保障。明显能感觉到,沃尔沃在吸能结构上的用心,前防撞梁的变形,吸能盒的极限溃缩,都在告诉我——别担心,这结构能撑住大事。
然而很多人会觉得:安全能升值为真安全?我觉得,没那么复杂。公共认知里,油车的碰撞标准比新能源虚高,主要是早期的测试要求不同。沃尔沃新车把这两种能源的安全水准调整得差不多,都是硬核。你不能说新能源比油车差,但在整个结构布局、系统设计上,油+电,差异不大。难怪他们会在测试中用极端极端的方式,以确保未来出事时,它还能撑住。
说了这么多,还是觉得有点抽象。终究,安全细节比什么都重要。我那朋友感叹:开车稳定就行,别出事。——但你要真遇到事故,要能站得住不是搞笑。余额宝里的钱,没用前总觉得稳,用到用坏了,才知道稳的价值。
我真的没细想过,电池那么重,冲击保护要多复杂才是真的稳。这是我对安全的猜测——但怎么测都不够,毕竟车祸的情况太多。像那次碰撞中引擎舱几乎没变形,但电池底护板一断,那就完蛋了。压力分散后,车的硬刚能力就体现出来。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是不是每台车,都要比标配高出一档的安全性能,才能安心?人呐,总得在能不能撑住上多花点心思。沃尔沃这次把电池、车身、结构,全部升级到无差别的高标,就是在告诉市场——油电车都是安全的标杆。比我预料中长的续航,还得靠安全性能护底。
其实我个人对现在的新能源安全标准还挺疑惑:研发、供应链的变动是不是让一些厂商的标准变得更宽松?一提到电池,心里就有点虚。难免总有个疑问——真正的安全,是不是只需要硬钢车架和多多的气囊?还是要深究那些芯片、软件,甚至零件之间的配合?(这段先按下不表)
等我再看下那些安全报告,发现沃尔沃的设计确实走了极限测试路线。硬实力在手,才是王道。像像他们把乘员完整生存空间做得特别到位,这不稀奇,因为,安全无它。
与这点有关联的小细节:我记得我姐之前试驾那车,碰到个逼停,一下刹车,车身没有明显摇晃,连个碎片都没飞出去,坐得还挺舒服。就是这些细节,让我在心里为沃尔沃点个赞——它们知道,真正的安全,是藏在那些让你用得顺手、看不到的细节里。
我也知道,没有百分百安全。像朋友说的:这车如果撞得够大,还是得认命。可至少,沃尔沃在这个行业里,用尽一切办法,把那碰撞救命线拉得更长一些。
我就在想:如果每次出门都能见到这样的高标准安全配置,路上的人是不是会更安心一点?或者,这是不是变相让我们变得更麻木了?谁知道呢。
随身携带的感觉,可能就是那块车门的感应开合,或者坐在车里看到那副完全完好的乘员舱——哪怕外面世界多乱,车内这点安全感,似乎还真挺有用。
有没有觉得,安全的定义,早已从硬件变成了心态?不过我相信,沃尔沃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你有没有想过,最终,安全不就是你知道它能扛得住,然后安心放松的那一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