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里突然传来点异响,感觉没啥特别的,可就是这事,把小米给拉下了神坛。车评人闫闯气得直撕小米,直言绝不再用它的任何东西。
价值观不一致,不仅对小米汽车的工程团队来说是个沉重的考验,也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热议,反映出更多小米车主心中的无奈与困扰。
有人在问,小米汽车会不会凉掉?雷军会怎么应对这个局面呢?
本文所提到的所有内容,都有可靠的信息来源,详细资料已在文中注明。
工程师文化的瑕疵音
一辆车的档次感,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那份静谧,哪怕是一点不该有的异响出现,也会让整体体验大打折扣。最近,小米YU7的后排传来几声怪异的响动,车主们都绷紧了神,经不住担心,这不仅仅是普通的噪音问题,更关系到人身安全了。
那突如其来的“哐啷”一声,其实也不算啥啥难题,从源头分析,很可能就是门板里的塑料件跟金属框架碰到一起产生共鸣。可能是整车装配上的工艺缺陷或者技术上的疏漏,可搞笑的是,这么个看着挺简单的问题,居然成了许多车主都反映的“硬伤”。
闫闯说,十年来他在中国制造业里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品控问题,偏偏偏偏就在小米身上出现,让人忍不住想起他之前对小米的几次吐槽:比如直言SU7 Ultra的“挖孔碳纤维机盖”不过是在夸大空气动力学效果,以及对那些“车规级纸巾盒”这种营销噱头的不满。
这回那些陈年旧账和今天突然出现的异响一起爆发,立刻引发了更激烈的矛盾。小米可能在追求“科技感”以及制造“噱头”的路上跑得太快了,反而忽略了造车最根本、最关键的工艺和技术。这声异响,像是把小米给揪了个底儿掉,说到底也许成了对它最致命的一击。
一场受害者联盟的维权
一个异响的问题,本来也不至于引发全网的热议,但偏偏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被几方力量一再炒作,才让事态逐渐升温。再加上这段时间里,小米的热度相当高,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所以一出问题,大家就自然而然地把它放大来看了。
9月10日那天,事情的导火索被点燃了一位叫“马锐拉”的车主,他发了一篇长长的帖子,直接向雷军本人反映车辆异响的问题,这算是引爆点了。紧接着,闫闯转发了这篇文章,还发了个决裂宣言,像个大喇叭似的,一下子把原本的产品维权事件变成了公众讨论的话题。
舆论场很快就分成了三股势力,一方是成千上万车主组成的“受害者联盟”,他们纷纷上传自己录下的异响视频当证据,也在抱怨小米售后反应不及时,只会用“贴减震材料”这种敷衍的办法来应付,明显有“踢皮球”的现象在里面。
另一方面,关于闫闯的“审判庭”也成了焦点。支持者夸他“敢讲真话”,觉得是行业里的良心人物;不过反对者很快就挖出他在2017年因为驾车过失导致有人丧命的旧事,试图用这个来质疑他谈“价值观”的资格。
最后,便是小米粉丝自己凑起来的“护城河”,他们说“小米售后反应挺快的”,还呼吁外界对“新崛起的品牌”造车多点理解包容,甚至还拿特斯拉刚开始也遇到不少麻烦的例子来跟对比。
一会儿工夫,关于产品质量的争议变成了关于个人品行、粉丝的坚持以及价值观底线的激烈争论,那突如其来的异响,更像是狠狠击中了小米的心脏。
当闫闯讲出“价值观不一致”这个核心原因时,许多人觉得这话说得太笼统,不过正是这几个字,把危机的关键点点得一清二楚。厂商和用户在看待问题和解决方式上的优先级差别太大,这一差异,直接让信任土崩瓦解。
信任的崩塌
厂商觉得那些小毛病没啥大不了,但在用户眼里绝不是这么回事。毕竟,花了二三十万买车,用户肯定希望买到物有所值的产品,生活安全更是大事。一旦用户焦头烂额地找办法解决问题时,看到的小米官方反应却是避而不谈,紧接着雷军还在直播时表现得轻松自在,这反差着实让人难以接受。
这种事儿不关自己事就高高掛起的态度,反倒比那声异响本身更让用户觉得心凉。要是比的話,理想汽车遇到电机出问题时,主动回应还不断换配件的做法,明显更让人觉得靠谱。两者一比,差距一清二楚。
一旦信任的裂缝被撕开,马上就会像裂纹一样迅速扩散到整个市场,反映得也很明显。有些二手车商偷偷把YU7车型的价格压低几千块,想趁早清仓,免得这车的口碑受损长远影响。结果,等到大众的信心真动摇时,这车就不再是保值的资产,反倒变成了一种负担。
归根到底,汽车和手机属于两类截然不同的消费品,手机属于快消电子,使用寿命就几年的时间;而汽车则属于价值几十万的大额消费品,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安全保障。买车买的不仅是个产品,更是一份几十年如一日的品牌信任,反映出用户对品牌多年的诚心依赖。
物理上的缺陷终究还能修好,可是用户的信任可不是那么容易累积的,一旦崩塌,想再重建就不那么容易了。对小米和其他跨界造车的品牌来说,真正的考验可能从来都不是把一辆没有异响的车搞出来,而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以最真诚、最热情、最负责任的态度,去回应那批最早相信你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