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别乱买!8月最后一周销量榜:星愿登顶,小米上位,秦L第22
8月的最后一周,纯电车市场像被点燃的火药桶。
数据出炉了。
星愿,1.21万辆。
它回来了。不是悄悄地,而是带着风声,带着销量数字的碾压式优势,重新站上王座。上一次它登顶是什么时候?似乎已经被宏光MINI的光环遮蔽太久。但这一周,吉利星愿用1.21万的终端交付量,狠狠宣告:我才是真正的“国民纯电”新定义者。
五菱宏光MINI EV,1.12万辆。
曾经的王者,依然坚挺。但这次,它输了。输在续航?输在智能化?还是输在用户对“廉价代步”标签的厌倦?不。它输在——时代变了。人们不再满足于“能开就行”。他们想要更安全、更舒适、更有质感的出行。星愿恰好踩中了这个点。
你看它的设计。圆润却不幼稚。内饰简洁却有高级感。空间利用率甚至比MINI还高。关键是——它敢把磷酸铁锂电池塞进A0级小车,做到410公里CLTC。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Model Y,0.76万辆。
第三。位置没变。但数字在下滑。环比下降超过15%。这是个危险信号。特斯拉的“科技光环”正在被本土品牌一点点蚕食。小米来了。比亚迪压阵。连吉利都开始玩电了。你还能靠FSD和Autopilot讲多久故事?
等等。小米。
SU7,0.63万辆。
第四。这个数字,对一个新品牌首款车型来说,简直是奇迹。但更惊人的是——YU7,0.55万辆,第七。
两款车,同时进前十。
小米不是来“试水”的。它是来“改写规则”的。雷军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但现在看,小米不是猪。它是鹰。俯冲下来,精准捕猎。SU7靠设计、性能、生态链联动俘获中产。YU7则用更亲民的价格、更实用的空间,打入家庭市场。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不是“堆配置”。
而是“懂用户”。
你知道吗?小米汽车的交付中心,用户可以边喝咖啡边等提车。APP里能直接联系工程师反馈问题。这种“互联网式服务”,传统车企学得来吗?
比亚迪呢?
它没说话。但数据在咆哮。
海鸥,0.63万辆。
元UP,0.56万辆。
海豚,0.44万辆。
元PLUS,0.29万辆。
四款车,全部进前二十。这不是单点突破。这是矩阵碾压。比亚迪的“油电同价”战略,已经彻底撕碎了燃油车最后的防线。你还在纠结“充电桩”?它已经告诉你:电车,就是比油车便宜,还更好开。
但有意思的是——秦L,第22名。
插混的秦L,居然没进纯电榜?当然。它是插混。但它的排名,说明了什么?
纯电市场,正在加速分化。
低端市场,星愿、海鸥、MINI在厮杀。
中端市场,SU7、YU7、Model 3(0.48万辆,第九)在角力。
高端?蔚来、理想、极氪在拼服务、拼智驾、拼品牌调性。
而秦L这样的“过渡产品”……正在被边缘化。
用户越来越清醒。
要么纯电,一步到位。
要么继续油车。
插混?算了吧。
铂智3X,0.22万辆,第24。
丰田终于动了。但太慢了。它的车,像从五年前穿越而来。设计保守。智能化落后。充电速度……别提了。
用户问:这就是你们对电动化的理解?
乐道L60,0.15万辆。
李斌的“走量”梦,终于开始兑现。但0.15万,离预期还太远。换电模式是优势?还是枷锁?当充电网络越来越密,换电的“便捷性”还能撑多久?
零跑C16,0.14万辆。
性价比路线依然有效。但能持续吗?当所有品牌都在打价格战,利润从哪来?
理想i8,0.12万辆。
理想开始下沉了。i8的出现,意味着它不再只服务“奶爸”。它要抢夺更广泛的中产市场。
理想MEGA,0.10万辆。
小爆发。但争议仍在。那个“棺材”造型,真的能被大众接受吗?
长安启源A07,0.09万辆。
回来了。但势头弱。传统大厂转型,像一头笨重的大象,转身太难。
我们回到开头。
星愿夺冠。
小米崛起。
秦L第22。
这三个信号,像三道闪电,划破了纯电车市场的夜空。
它告诉我们——
价格战还没结束。
但下一阶段的竞争,已经开启。
是拼技术?拼服务?拼生态?
不。
是拼“用户思维”。
谁真正理解用户想要什么,谁就能赢。
星愿懂。
小米懂。
比亚迪早就懂。
而那些还在用“油改电”思路造车的……
醒醒。
时代,真的变了。
下周呢?
榜单还会变。
但趋势不会。
纯电,不再是“备选项”。
它是“必选项”。
只是——
别乱买。
选对车。
才能跑得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