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耐人寻味的事,很多人可能都听说了,但又觉得有点绕,没想明白其中的门道。
事情是这样的,美国那边放出话来,说要降低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的关税,有些税率甚至从原来高得吓人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五,一下子降到了百分之十。
按理说,这对于那些在中国卖车的美国品牌来说,应该是天大的好消息啊,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车价不就能便宜点,多卖几台了吗?
可奇怪的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
福特把自己家最有名的大皮卡“猛禽”给停售了,特斯拉也悄悄把进口的Model S和Model X从中国官网上拿了下来。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真是送上门的钱都不赚了?
这背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几年全球汽车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
咱们得先理解,为什么这个看似是“示好”的降税政策,没能让美国车企高兴起来。
关键问题在于,这个“好消息”来得太晚了。
过去这三年多,反反复复的关税变动,已经把这些美国车企的经营节奏彻底打乱了。
做生意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中国的汽车经销商,今天刚进了一批福特猛禽,成本是这么多,售价定在那个数。
结果没过几天,一个新政策下来,关税猛涨,这批车的成本立刻飙升,之前定的价钱卖出去就得亏血本,要是涨价吧,消费者又不买账。
这么来回折腾几次,谁还敢大量进货?
经销商的信心早就被磨没了。
更深层次的,是汽车制造的供应链。
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件,它的供应链条非常长,也非常脆弱。
长期的关税壁垒,让美国车企在中国的供应链变得支离破碎,有些甚至已经断掉了。
现在突然说降税了,可断掉的链条不是说接上就能接上的,重新建立稳定的供应和销售网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所以,不是他们不想抓住这个机会,而是过去几年的折腾已经让他们元气大伤,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就在美国车在中国市场显得步履维艰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国产新能源车,却在海外市场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逆袭”。
这个对比非常有意思。
欧洲那边说要给我们的电动车加税,加百分之二十一;美国那边更夸张,直接把关税加到百分之百,这几乎就是明着告诉你别来卖了。
可是,结果怎么样呢?
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不但没减少,反而冲到了将近六十万辆,增长速度非常快。
这说明什么?
说明关税虽然能提高价格,但已经挡不住中国汽车的竞争力了。
就连福特汽车的首席执行官自己都公开承认,中国的电动车企能够造出他们在美国本土根本没法在成本上竞争的汽车。
这背后最核心的优势,就是我们常说的全产业链优势。
造一台电动车,最关键的部分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也就是所谓的“三电”。
而在中国,围绕着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善的产业集群。
从上游的电池原材料,到中游的电池包、电机制造,再到下游的整车组装,所有环节都可以在很短的距离内高效完成。
这就好比做一顿饭,一个厨师的所有食材和调料都在自己厨房里,伸手就能够到;而另一个厨师,盐要从一个国家进口,酱油要从另一个大洲运来,这成本和效率的差距可就太大了。
所以,即使美国加上百分之百的关税,我们的车价翻了一倍,在很多情况下,最终的售价依然和美国本土生产的同级别车型差不多,甚至更便宜。
更何况,我们的车在智能化、车机系统和内部设计上,往往还更符合现在消费者的口味。
价格有优势,产品力还强,这道选择题对于国外的消费者来说,其实并不难做。
而且,我们的车企还想出了更聪明的办法来绕开关税壁垒。
比如说,比亚迪就计划在墨西哥建工厂。
这个操作非常巧妙,它不是把整个生产线都搬过去,而是把技术含量最高的核心零部件,像电池、电机这些,在国内生产好,然后打包运到墨西哥。
在墨西哥的工厂里,工人们只需要进行最后的组装,把这些零件拼成一辆完整的车。
最后,这辆车挂上“墨西哥制造”的牌子,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规则,就可以用非常低的甚至零关税的待遇,顺利进入美国市场。
这一招“移花接木”,直接让高耸的关税墙变成了一纸空文。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国内市场发生的变化。
美国的高关税政策,本意是保护自己的产业,结果却在无形之中,帮我们筛选和教育了消费者。
以前,一个手里有三四十万预算的中国消费者,可能在买车的时候会纠结一下,是买一辆合资的美国品牌SUV,还是一辆国产品牌的SUV。
但是,关税战打响后,美系进口车和一些合资车的价格变得不稳定,而且大家会担心后续的维修保养问题。
这时候,他一转头,发现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一辆空间更大、内饰更豪华、还有大屏幕、智能驾驶的国产新能源车,比如理想、蔚来等等。
这种体验上的巨大差异,让很多原本属于美系车潜在客户的消费者,毫不犹豫地转向了国产品牌。
而那些原本就打算花更多钱买进口豪华车的消费者,比如想买福特猛禽的人,发现加完税后价格高得离谱,性价比极低,他们可能就转而去买欧洲或者日本的同类车型了。
这么一来,美国汽车品牌就在中国市场两头都失去了阵地,市场份额自然就保不住了。
说到底,这场博弈的核心已经不是关税那么简单了,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美国在大力呼吁和本国供应链“脱钩”的时候,他们自己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却在悄悄地从中国大量进口零件,回来自己贴个牌再卖。
为什么?
因为不用中国的零件,他们的成本就控制不住,产品就没有竞争力,企业就没法生存。
这背后反映了一个根本性的现实: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中国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专利,尤其是在电池技术上,更是全球领先。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一个产业结构和技术代差的问题。
当你的技术更先进、成本更低、产品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想单靠建一堵墙就把别人挡在外面,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把自己困在了墙里。
这几年汽车市场的风云变幻,恰恰印证了那句老话,开放合作才能共赢,试图关起门来另搞一套,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