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之争:插混与增程的底层逻辑差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细想,这话确实在理,就瞧瞧现在的新能源车,各式各样的技术方案推陈出新,市场好不热闹。

近来,插电混动(PHEV)和增程式电动(REEV)这两股技术力量,在汽车界你来我往,争论不休。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之争:插混与增程的底层逻辑差异-有驾

可别简单地认为它们都是油电混合,其背后蕴含着工程师们对未来交通工具的不同构想。

打个比方,一种是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另一种则是先享受畅快淋漓的驾驶感,再考虑如何补充能源。

不妨举例说明。

一款插混车型,揭开它的底盘,复杂的结构映入眼帘,电机、离合器、齿轮组,简直像一套精密复杂的机械装置。

而另一款增程式车型,掀开发动机舱盖,简洁明了,一台内燃机直连发电机。

这种构造上的差异,奠定了二者迥异的发展路径。

插混,旨在将内燃机与电动机的潜能挖掘到淋漓尽致。

据悉,某品牌的插混系统,能使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43%。

这意味着,燃烧价值100元的燃料,能产生价值43元的有效动力,其余的则以热能等形式耗散。

不仅如此,该系统还能根据实时的路况信息,迅疾切换内燃机与电动机的驱动模式,乘员几乎难以察觉动力源的更替。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之争:插混与增程的底层逻辑差异-有驾

例如,在高速路段巡航时,内燃机直接驱动车辆,效率更高;而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中,则切换为电动机驱动,更为节能。

总之,系统会选择最为经济的运行模式。

增程式则秉持着“电力驱动是核心”的理念。

其内燃机专司发电,能量转换效率据称可达96%,堪称高效发电站。

而且,省去了传统的变速器,结构得以简化,车身重心也更低,行驶起来也更为平稳。

一旦电池电量降低到预设阈值,内燃机便会自动启动,为电池充电,驾驶者无需介入。

在能量管理策略上,插混就像一位精明的财务管家。

它会综合考量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导航数据,甚至道路的坡度信息,预先制定出最优的能量使用方案。

有评测数据显示,某款插混车型在高速巡航时,内燃机直驱模式的效率较串联模式高出12%,而在拥堵的市区路况下,电动机驱动的能耗则降低23%。

经过如此精打细算,百公里油耗甚至可低至2.3升,令人惊叹。

增程式更注重电力资源的调配。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之争:插混与增程的底层逻辑差异-有驾

其大容量电池组,能确保车辆在各种工况下均具备出色的放电性能。

另外,还具备“燃油充电宝”模式,允许驾驶员手动操控内燃机为电池补充电能。

对于那些充电设施不够完善的地区而言,这一功能尤为实用。

实测数据显示,增程式车型的电力系统平均效能较传统混动提升了58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这两条技术路线又将走向何方?

插混,致力于将内燃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同时增强电机的性能,并采用更智能的电控系统。

最终的目标是,让插混车型无限接近纯电动汽车的驾驶体验,同时又免除里程焦虑。

某品牌最近发布的第五代DM系统,通过应用新型磁性材料,将电机功率密度提升了30%,电控系统采用碳化硅模块,减少了40%的能量损耗。

发动机的热效率也一举突破44%,配合智能燃烧控制系统,使车辆在低电量状态下的油耗降至4.2L/100km。

增程式,则朝着纯电动化的方向全速前进。

内燃机扮演着备用方案的角色,电池才是真正的核心。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之争:插混与增程的底层逻辑差异-有驾

有新晋品牌正在研发第四代增程平台,计划将发电机的效率提升至98%,并将噪声控制提升至纯电动汽车的水平。

不仅如此,还将采用800V高压快充技术,充电10分钟即可续航200公里。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能根据实时电价,自动调整充电策略,进一步降低用户的用车成本。

由此可见,插混与增程,实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工程哲学。

前者追求的是机械与电子的和谐统一,后者则推崇纯粹的电力驱动体验。

有人认为,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增程式的优势将会逐渐减弱。

或许如此,但在当下,它确实能有效缓解一部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

而插混,或许更适合那些对内燃机尚存眷恋,但又渴望体验电动汽车的驾驶者。

归根结底,这两条技术路径都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向着更高效率、更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进化。

它们之间的良性竞争,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

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个人更看重何种特性。

毕竟,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期待,这场围绕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竞逐,能让未来的出行方式更加便捷、环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