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内情者爆料:一汽拟以约10%股权入股零跑,这条消息在汽车圈和资本市场像撒了汽油——迅速“着火”。先把已知事实摆清楚:今年3月,一汽和零跑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在新能源乘用车研发、零部件合作以及资本层面深化协同;媒体在8月20日报道称,一汽内部正推进初步要约收购约10%零跑股份的方案;零跑回应称“不予置评”。这些信息放在一起,会读出什么味道?下面分块拆解给大家。
1、零跑的基本面与国际化节奏
零跑上半年交付22.17万辆,位列中国新势力品牌首位,上半年营收242.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8.5亿元增长约174%,并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到“2025年前7个月”(媒体原文如此)出口量达2.5万辆,7月单月欧洲订单超4000辆,首批B10车型已于7月发往欧洲,计划在9月慕尼黑车展亮相。要特别注意的是,2023年10月,Stellantis以15亿欧元取得零跑约20%股权,并在董事会占席,同时与零跑成立了荷兰总部的合资公司“零跑国际”,Stellantis持股51%。截至6月底,零跑国际已在约30个国际市场建立超600家售销网点,其中欧洲网点超过550家。换句话说,零跑不是土里刨食,而是正在走出国门、快速铺网。
2、为什么一汽会动心(三个关键点)
(一)产业链与规模协同
一汽的工厂、产能和渠道体系是现成的“落脚点”。对零跑来说,有一汽坐镇能更快解决产能和供应链问题;对一汽而言,零跑在软件、整车电气化和用户运营上的能力,正好弥补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上的短板。二者合起来,能把“造车”链条做得更顺、更省力。
(二)资本与政策驱动
零跑已实现盈利且海外拓展见成效,成为国有资本介入新势力的优质标的。国家层面也在鼓励新能源、出口和“双循环”战略,国企与民企协作符合政策方向。换言之,既有市场逻辑也有政策天时。
(三)应对外资影响的博弈
Stellantis拿了约20%且在董事会有席位,控股型合资结构意味着外方话语权不可小觑。一汽入股可以在公司治理层面形成平衡,保护国产技术话语权与关键决策权。
3、风险与未解之谜
权属结构复杂。Stellantis占约20%并有董事会席位,零跑国际的股权安排也影响治理平衡。一汽若入股约10%,能不能拿到实质话语权,取决于后续的股权分配和董事会安排。估值与代价是另一大问题:零跑虽然业绩向好,但能否持续盈利仍需观察,碳积分收入或一次性合作收益在利润中占比多少,需厘清可持续盈利的真实份额,避免高溢价买入后回报低于预期。外部审批流程也不简单,国资参股民营高科技企业往往要面对反垄断和国资监管等多重程序,时间与结果都有不确定性。
4、给零跑、一汽与投资人的几点建议
(1)零跑应把“国资入股”当作工具,而非终点。前提是不损害技术独立与员工激励机制。资金优先用在海外渠道扩张和研发投入上,稳住欧洲窗口期,比短期套现更重要。
(2)一汽应明确自己是“战略股东”还是“财务投资人”。若要深度参与董事会与业务协作,应把重点放在产业协同和长期技术收益上,避免把这当成短期资本游戏。参与后要明确分工、目标和推进产能落地的时间表。
(3)投资者要盯住三条主线数据:零跑能维持单季度持续盈利吗?海外订单的转化率和市场渗透速度究竟如何?一汽入股后对公司治理和股东回报有哪些具体影响?这三项数据决定了这笔交易能否产生长期价值。
写到这里,不妨想想:这是一场资本的“拥抱”,还是产业整合的起点?答案很可能两者兼顾。如果未来半年一汽的要约推进并获得批准,国内新能源格局或将迎来更多国企参与与资源整合的浪潮。零跑则有机会借国资背书稳固国内基础,加速全球布局。新一轮行业洗牌在所难免,那些能在技术、渠道和资本三条赛道同时领先的企业,将在下一阶段赢得天平的倾斜。你怎么看?会把赌注压在技术上、渠道上,还是资本上?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