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尼亚来华设厂,欧洲重卡遇挑战,中国市场创新快

什么叫“百年老店”,什么又是“公路之王”?可能很多人对斯堪尼亚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未必真的开过它,更多是它在司机圈里那种神一样的地位:“有两种卡车司机,一种正在开斯堪尼亚,一种想开斯堪尼亚。”大家嘴上吹牛皮归吹牛皮,可你仔细琢磨琢磨,这话里的分量,不就是一种从业者的梦想吗?但时局变化比谁都快,连这些传统巨头都要来中国设厂当学徒,这到底是中国的魅力,还是欧洲的不行了?

先问一句:为什么连这些在欧洲混得风生水起的卡车厂,也要跑到中国来?这样真的能“逆风翻盘”吗?

被逼到做选择的时候,那些高高在上的欧洲厂商也开始慌了。表面上看,斯堪尼亚在瑞典本土裁员,实际上整个欧洲重型卡车行业都在向下滑坡。一季度跌了16.6%,能叫不急吗?斯堪尼亚裁了750人,奔驰卡车也想省下十亿欧元,各种成本优化、合并研发、模块化生产……说白了就是钱不好赚了,“旧大陆”的神话也没那么铁板一块了。

但他们真的来中国,仅仅是为了压成本吗?当然不止。

别忘了,中国这几年重卡出口、国内销量,那就是在全球市场上竖着大拇指的“优等生”。你想啊,2023年中国重卡出口直接爆了,30万辆以上,国内新能源重卡渗透率三成,浑身上下都是竞争力和创新力。从物流行业看,高效、节能、智能,这种风,就连世界级巨头都要追。咱以前是做“世界工厂”,现在已经是“领头羊”了。

咋会这样?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外国月亮更圆”的时代,但现实就是,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光可以帮他们省钱,产品还能迅速适应中国市场。以前你只能花三五十万买个洋重卡,还得排队等进口,未来斯堪尼亚这些车国产化之后,交付时间大大缩短,服务和设计都要本地化,司机师傅分分钟圆梦,谁不乐意?

但根子上还是那个问题:今天的中国市场,是不是“真的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国外品牌了”?他们能复制欧洲的成功吗?

如果换做十年前,欧洲重卡那就是无敌的存在;现在不一样了,中国自己的重卡品牌,无论是技术还是性能、服务,已经不输甚至超越了欧洲同类。你以为随便一个国外品牌来设厂,价格往下一压就能打老对手?那是想得太美了。

斯堪尼亚来华设厂,欧洲重卡遇挑战,中国市场创新快-有驾

中国市场讲究“高质低价”,更讲手机、汽车一样的智能和新能源迭代。在欧洲,整个市场往下滑,大众都在发愁碳中和怎么实现,新能源车卖不动,传统车又被环保政策夹击,欧美搞技术的节奏变慢,创新被投资套牢,甚至卡在电池供应链问题上。而在中国,重卡行业却是一路见红,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咱们人才、技术、产业链“三位一体”,怎么比?

更好玩的是这些欧美新势力,前几年你还听过Nikola,说自己是美国卡车界的“特斯拉”,资本一窝蜂地追,去年破产倒闭,直接变成历史典故。像菲斯克、Lordstown这些新势力,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高利率、需求下降一来,资金链一断,败退下来没人记得。在中国呢?即便“造车新势力”层出不穷,市场汰换也很快,但是底子厚,产业链深,一有新技术就全行业推广,失误了马上有更厉害的补位,整个竞争氛围和欧美完全不同。

再想想,这些卡车、商用车巨头要“国产化”,其实不是他们主动想“拜师学艺”,而是形势逼得必须“跟大队”。他们会做什么选择?就是全球最开放、更新最快的市场行列。你随便看看,上汽、北汽、长安,新能源布局那是全产业链;而国外品牌来华建厂,无非是看上这里地利人和,与国内合资或者直接量产,获得中国供应链优势,同时也想借助中国消费升级来提升品牌。说白了,一部分是市场被倒逼,一部分是真的来学东西。

再说技术。以斯堪尼亚为例,目前它是欧洲七大卡车品牌中唯一没有用上卡车电子后视镜的。这在中国,已经是新能源重卡的“标配”了。还有电动卡车,斯堪尼亚深度捆绑的NorthVolt电池公司,自己还陷在各种混乱里,这种“不确定”,才是欧洲巨头们最怕的。而中国,新能源重卡产销量全球遥遥领先,智能驾驶、电子电气架构不断升级,这才是产业主动权。

说到底,这个观察点特别有意思:过去大家仰望欧洲“以技术制高点领导市场”,如今变成了“跟上中国速度,才不会被市场淘汰”。德国大众和小鹏一起搞电子架构,奥迪上华为智驾系统,奔驰和腾讯合作做大数据,整体上欧美车企主动融入中国技术生态圈,而不是简单“技术输出”。这才是真正的转型信号。

你也可以问:到底是谁在带节奏,未来的“公路之王”还姓谁?

看数据,中国重卡出口近四年增长率几乎翻倍,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全球第一,销量屡创新高。而欧美市场萎缩,技术变革没跟上,自己的造车新势力掉队割韭菜,老牌巨头只能拿着“品牌溢价”苦苦支撑。斯堪尼亚虽然来中国设厂,布局新能源、加大本地化改造,但以中国重卡行业的成长速度,一两年以后能不能保住“高端金字塔”的位置,都未必好说。

斯堪尼亚来华设厂,欧洲重卡遇挑战,中国市场创新快-有驾

这让人思考一个挺现实的问题:所谓强者恒强,靠的是品牌、技术、还是市场适应力?到头来,谁能及时跟上时代,把技术和成本都握在自己手里,谁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很多外国企业喜欢在中国讲“诚意”。实际上,中国市场是真刀真枪的试炼场,你来是欢迎,但拼的是谁能给客户最优质的产品、最有性价比的服务、最快速度的响应,以及背后的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而不是“老资格”,更不是舆论打分。所以斯堪尼亚这次“国产化”,确实迈出了不一样的一步。但未来怎么样,要看它是不是能把自家传统优势和中国市场的速度巧妙结合起来,否则也只能是“曾经的公路之王”。

对比美国对中国芯片、汽车的各种封锁架构,欧洲车企反倒是主动拥抱中国市场和技术,力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这点还是欧洲人的聪明:市场谁也不能垄断,技术谁也不能永远领先,只看谁能赶上新的浪潮,谁能用最快速度顺应变局。这不就是全球化该有的样子吗?

最后,一个现实疑问:中国的优势到底能撑多久?斯堪尼亚这些传统巨头会不会被中国后来者“卷下马”?全世界都在竞逐新能源、智能制造,咱们凭什么能一直跑在前面?

其实答案很简单:产业生态是底气,市场规模是底气,创新能力还是底气。中国每年无数家企业、无数工程师、供应链工人,都在用实打实的数据和产品支撑着整个行业。只要我们不骄傲、不停步,让技术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以效率为先,抢占新赛道的主动权,这个牌桌上的最大赢家还会是咱们自己。

别被“老牌巨头”吓住,更别小看中国自己的造车实力。产业革命本来就是落后被淘汰,创新者顺势而为。斯堪尼亚、奔驰、沃尔沃来华建厂,本质也不是“下嫁”,而是“求生存”。时势造英雄,顺应大潮才有活路。放眼全球汽车格局,这会儿中国卡车行业的爆发,就是属于自己的黄金周期。

斯堪尼亚来华设厂,欧洲重卡遇挑战,中国市场创新快-有驾

所以说,这几年看中国的重卡行业,看这些“公路之王”们的转身,我们应该少点怀旧,多点自信。未来的变化,从来不是靠过去的成功就能稳坐江山,要看谁敢于创新,谁能落地实践。中国已不是那个只会组装、只会代工的“老世界工厂”,而是创造新奇迹的发动机。谁拥抱变化,谁有实干和智慧,谁就是新一代的“公路之王”。未来属于乘风而上的勇者,而现在的中国,已然走在了前面。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