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售价涨3万,还抢着订?2025年9月全新问界M7上市那会儿,不少人是准备好了瓜子,就等着看笑话的。但市场这东西,专治各种不服,给出的答案狠狠打了所有人的脸:上市5分钟订单破万,1小时大定冲到3万台,预售19天累计下来,小订居然砸出了23万辆。
这台从油改电争议中彻底换血的SUV,明明把增程版的门槛从24.98万抬到了27.98万,卖得却比老款还要疯。真相其实挺简单,就藏在用户的买单逻辑里:没人愿意为平白无故的涨价掏钱,但大把人愿意为这3万块换来的东西买单。
单纯聊品牌溢价,消费者早就免疫了,问界M7这波涨价,更像是一场以价换质的宣言。老款还能靠个单电机后驱版来拉低身价,新款二话不说,直接把低配车型给砍了,上来就是双电机四驱起步。光是这一项,在同级别的车里掰扯一下,就得值个两万块。
更狠的改变,其实在底盘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新款彻底扔掉了老款那个备受诟病的油改电平台,换上了跟M8、M9一个妈生的全新架构。这么一折腾,底盘的平整度提升了40%,那个看着闹心的排气管也藏了起来,再也没了那种乱七八糟的感觉。
数据这玩意儿,有时候比什么话都有说服力。新款轴距加长了210mm,干到了3030mm,对6座版来说,第二排腿部空间直接多出来一拳。三排放倒之后,后备箱能拓展到1136L,婴儿车加一套露营装备塞进去,绰绰有余。底盘换成前双叉臂加CDC减振系统后,过减速带的冲击感降低了13.6%,有车主专门试过,孩子在后排睡觉真不会被颠醒。这些升级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点缀,而是把老款最核心的短板,一块块全补上了。
问界M7的主要买家,画像特别清晰,就是那群30到45岁的家庭用户,他们的需求能精准到厘米级,而新款M7,巧了,刚好每个点都踩得严丝合缝。就说座椅,全系标配通风、加热,除了第三排,都给你带上按摩,6座版的第二排还支持那种扶手联动的零重力模式,这配置在理想L7上,得顶配才有。
更要命的是那种场景化的设计。5座版抠出了38处储物空间,各种暗格能藏下107L的零碎东西;后排那个220V电源,能支持2.2kW输出,出去露营直接就能带动咖啡机。还有那个华为的ADS 4.0,号称能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辅助,在没有保护的左转路口,反应速度比老司机还快0.3秒。这对于经常带娃出门的家长来说,简直就是救星,不少人直言太省心了。有个用户自己算了笔账:这些配置要是自己去外面加装,少说也得4万,现在原厂给你升好,只多花3万,里外里还赚了。
涨价还能卖爆,有时候还真离不开竞品的帮忙。理想L7的2025款,起售价就30.18万,比问界M7贵了两万多,入门版的智驾还只支持高速NOA。小鹏G7虽然标配了AR-HUD,但空间比问界小了15%,对多孩家庭来说,有点紧张。
问界M7正好就卡在28-35万这个价格带的空白里,比二十来万的国产SUV多了点豪华感和智驾体验,又比四十万往上的高端车型少了些品牌溢价。有数据显示,它在30万以上市场的市占率已经到了18%,就比理想L7低一点。有网友说得更直接:这价位,要么智驾不行,要么空间太小,问界M7算是个‘全能选手’。
老款M7吃过产能的大亏,让用户等车等上半年,不少人等不及就转头买了别的车。新款显然吸取了教训,提前就开了预生产,挑了6款热门配置的车型先造出来。用户交了大定,最快1-4周就能提车,这比M8那两个月的交付周期,快了将近一半。
产能跟上之后,就算现金优惠从6000块缩水到3000块,大家还是愿意买。北京一位车主李先生的话挺有代表性:以前那款,加价找黄牛都拿不到现车,现在这个涨价3万,但能马上开走,这么一想,反而觉得更划算。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有老粉就吐槽副驾那个大屏给砍了,科技感差了点意思,还有人觉得ADS 4.0还得花上万块选装,不够大方。纯电版比增程版贵出4万的定价策略,也跟竞品普遍的同价策略不太一样,让一些用户心里犯嘀咕,最后可能就去看别的牌子了。
但这些争议,似乎并没有动摇主流用户的选择。问界M7用一套升级盖过涨价、需求精准匹配、竞品衬托优势的组合拳,结结实实地证明了贵有贵的道理。就像一个业内人士说的:新能源市场早就过了那个靠低价走量的初级阶段了,用户现在更愿意为‘能精准满足自己需求’的东西付费。
所以,你觉得问界M7这3万块涨得值吗?如果是你,会选它还是同价位的理想L7?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