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表态燃油车不会淘汰,技术革新仍在推进,新能源市场缓慢增长

夜里两点,检测中心依旧亮着灯。样车的引擎声低低作响,几个工程师围在测试台旁,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像心电图,既预示着生命力,也无声传递着一种焦虑气息。就在几个小时前,还有人在朋友圈里转发:“燃油车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不买新能源都落伍啦!”而工信部的一纸通告,像是在沉闷空气里打开了一扇窗:“我们不会放弃燃油车及其技术,内燃机与新能源车会协同发展。”

如果你是那位犹豫在4S店门口的购车者,这一刻会是松了口气还是更加迷茫?如果我是你,估计会掏出手机扫扫红烧牛肉面的二维码,再看看油价,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选”。

工信部表态燃油车不会淘汰,技术革新仍在推进,新能源市场缓慢增长-有驾
工信部表态燃油车不会淘汰,技术革新仍在推进,新能源市场缓慢增长-有驾
工信部表态燃油车不会淘汰,技术革新仍在推进,新能源市场缓慢增长-有驾

过去几年,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的“生死拉锯”,舆论比产品迭代还快。朋友圈里的“专家”和自媒体们拿着键盘当板砖挥舞,谣传得那叫一个生动。“燃油车末日论”像互联网段子一样流行,有点像“去年买了个假口罩”的即视感。只不过,这一次,主角变成了钢铁和汽油。

工信部发话后,燃油车的那些“安魂曲”似乎播放到一半被人拔了电源。政策的这只大手,无疑给了行业一个逻辑闭环:我们需要新能源,但不是非要“一窝蜂”把燃油车扔进历史垃圾堆。这一点,比喊口号更需要勇气。

说句大白话,中国的燃油车产业,不是夹缝求生的小角色,是上亿普通人出行的底线,是几百万就业岗位的饭碗。有人热衷讨论技术转型,有人盯着股市割韭菜,但政策制定者,得把每一环都算计精明。产业带来连锁效应,不是一句“淘汰”就能洒脱收尾。

事实是,燃油车还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全球汽车销量里,新能源车只占19%。中国市场就算高速增长,2024年上半年也不过将将过半。也就是说,两个人买车,有一个还选燃油机。这份“过气”,怎么看都比网红奶茶还持久。

别以为燃油车在技术上“吃老本”。近几年的自主研发,让发动机热效率屡破纪录,广汽踩到46%,马自达干到50%+,不是光靠嘴吹,也是实验台上“死磕”出来的。这些枯燥的百分比,其实就是每一升油能多跑几公里,是工程师脱发的成绩单。混动车型更像油电门里人精分出来的产物,既不烧钱,也不磨人,不啰嗦,也不短命。丰田、本田做的系统,把动力、经济性和便利性搅拌均匀,消费者最为买账。

智能化什么的,自然不是新能源车专属权利。前阵子还听说,某些新款燃油车在座舱、辅助驾驶、联网体验上,能和“纯电旗手”一较高下。技术革命,有时候反而让老家伙焕发新生,谁能想到昔日的“油桶子”,成了智能出行的新势力?

当然,现实环境有现实的“冻人冷笑话”。大年初一,我同事自驾回老家,路遇电动车长龙,一边吃泡面一边盯着慢悠悠的百分比充电进度条,最后不得不发朋友圈自嘲:“早知如此开油车,至少不用在服务区写诗。”燃油车五分钟进站出站,这种补能效率,是长期续航焦虑患者的精神寄托。东北呼啸而过的寒风,西南挑不完的坡道,这些地方的电车,一到冬天就变成“电老虎”,直接宣布“罢工”。再怎么降价促销,也难以动摇燃油车的地盘。

保值率是被忽略的冷知识,同级别二手车,燃油车型的边际价值依旧坚挺,净多十几个百分点。对换车频繁的城市群体来说,这些看似无聊的数据,却是最实在的基本面,比“绿牌优越感”靠谱多了。

未来市场格局不会简单成“二元对立”。真正有远见的预测都是模糊的:燃油、混动、纯电,彼此有供需,有竞争,也有妥协。“433”结构是大概率,有混动车作润滑剂——一半燃油一半电,像是“薛定谔的汽车”,谁说不是市场智慧的胜利?

同样,新能源不是魔法,燃油车也不是顽石。笔者职业生涯也见惯了太多“新与旧”的PK,从来没有谁能笑到最后,只要供需关系没崩、政策没失衡,燃油车会继续用它的方式,挣扎、嬗变、存在。等量齐观、互补互进,才像是产业发展真正的剧本。毕竟,市场和技术都爱见证“老树发新芽”,更不需要送别一场注定不会谢幕的演出。

写到这里,职业惯性让我想到一句看似无解的老问题:在技术变革与现实诉求之间,谁才是行业的终极“裁判”?是声势浩大的新生力量,还是坚韧老道的基础盘?政策可以一锤定音,市场偏偏喜欢“拖堂”——你,是倾向押注未来,还是相信底线的保守?

或者,这正是燃油车与新能源此消彼长的意义。下个十年,我们到底会在加油站多排几个队,还是在服务区再写一首充电诗?只怕没人能给出终极答案。

工信部表态燃油车不会淘汰,技术革新仍在推进,新能源市场缓慢增长-有驾
工信部表态燃油车不会淘汰,技术革新仍在推进,新能源市场缓慢增长-有驾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