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车主实测发现,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赛道级散热”功能几乎为零;另一边是小米偷偷通过OTA更新,把1548匹马力锁到900匹,要求车主跑赛道才能“解封”。
这两件事让车主们十分不满,连夜维权要求退车退款。
小米连夜两次道歉,提出改配方案和补偿积分,但车主们并不买账:“花4万买个装饰品,补偿2000积分打发谁?”
更有人调侃:“这是买车还是买游戏皮肤?”
争议一:碳纤维前舱盖是“智商税”?
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曾被官方宣传为“赛道级散热设计”,选装价4.2万元。
但车主实测发现,这玩意儿更像“装饰品”。
有博主用鼓风机对着前舱盖开孔处吹风,结果纸巾纹丝不动。
拆解后发现,内部结构几乎和普通铝制盖板一样,所谓的“双风道导流”压根没效果。
车主们怒了:“宣传说能提升刹车散热15%,结果就是个摆设?”
小米回应称,这个设计原本不在量产计划里,后来因为用户喜欢原型车的外观才临时加装,散热只是“附加功能”。
但车主们不认账:“花4万就为了复刻造型?早说啊!”
为了平息争议,小米提出:未交付的车主可以改回铝制盖板;已提车的送2万积分(约2000元)。
但车主们算了一笔账:4.2万选装费只补偿4.8%,剩下的钱等于白扔。
争议二:1548匹马力要“考试”才能解锁?
更让车主恼火的是,小米偷偷通过OTA更新,把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锁到900匹。
想解锁?得去指定赛道跑出官方要求的圈速成绩。
“我买顶配就是冲着马力去的,现在让我考试?”有车主吐槽,“这和买显卡还要答题解锁性能有啥区别?”更离谱的是,网上已经出现“代刷圈速”服务,收费帮车主伪造成绩。
小米解释这是为了安全:“1548匹日常用不上,新手在赛道容易出事”。
但车主们认为,安全问题应该靠驾驶培训解决,而不是阉割性能:“我花钱买的性能,凭啥你说锁就锁?”
面对抗议,小米撤回更新并道歉,承诺4-8周取消解锁限制。
但车主们仍在维权,要求恢复原厂性能或经济补偿。
这两起争议暴露了小米汽车的矛盾:一边拼命堆参数吸引眼球,另一边却忽视用户体验。
碳纤维前舱盖的“散热神话”破灭,本质是宣传话术的过度包装;而OTA锁马力则暴露了车企在安全与用户权益间的粗暴取舍。
更关键的是,小米的危机处理显得被动。
无论是前舱盖的功能争议,还是锁马力的突然更新,都缺乏事前沟通。车主们感觉自己像“小白鼠”,被企业单方面决策牵着走。
目前,已有45名车主发布联合退车声明,称碳纤维盖板是购车核心因素,功能缺失构成合同违约。
多个社交平台出现维权群,最大群组达447人,律师介入准备集体诉讼。
二手市场上,碳纤维盖板价格暴跌,车主质疑小米的品牌溢价泡沫。
甚至有同行趁机“补刀”,莲花中国发布“真风道”测试视频,暗讽小米设计缺陷。
小米两次致歉,暂停争议OTA推送,雷军公开承认“过去一个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
但对于车主最关心的退车诉求,小米至今未松口。
业内人士分析,若法院认定小米虚假宣传,可能触发“退一赔三”诉讼,单辆车赔偿金额超150万元。
而小米SU7 Ultra锁单量已破万辆,潜在风险巨大。
这场风波不仅考验小米的危机应对能力,更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参数内卷的时代,用户要的不是PPT上的华丽数据,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