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逆市两位数增长
汽车行业淘汰赛现在是越来越激烈了,最近陆续公布了一季度财报的车企们,业绩差距特别大。好多车企都压力山大,一季度净利润不仅下滑得厉害,甚至还亏钱了。
不过呢,那些头部车企表现就特别稳,其中最亮眼的就是上汽集团。今年面临国内竞争加剧和外部环境的压力,上汽顶住了一切,一季度迅速调整过来,交出了一份逆市增长的成绩单。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上汽集团改革加速:整合与合作并举
除了第一季度业绩表现非常亮眼之外,上汽集团的销量也在慢慢恢复。4月份整车批发销售了37.7万辆,同比增长了4.6%。从今年开始,单月销量实现了连续四个月同比增长,1到4月份整车批发销量达到了132.1万辆,同比增长了10.7%。
资本市场上那些敏锐的投资人已经提前发现了上汽集团的状态正在回升,并且作出了积极的判断。在一季度业绩公布之后,多家证券公司都给上汽集团给出了买入、增持或者推荐的评级,并且还上调了2025年和2026年的盈利预测。
让资本市场充满信心的是,上汽集团在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去年11月,在集团的全面深化改革会议上,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就明确表示:“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仗必须打赢,没有退路!”
在4月份上海车展之前的“上汽之夜”活动上,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提出了“内家拳、外家拳和组合拳”的三套拳法策略。从乘用车和商用车业务的整合,到与华为合作打造新品牌、发布海外战略3.0,上汽集团一直在以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动改革。
从实际效果来看,上汽集团打出的这组改革拳法,不仅出拳速度很快,而且每一拳都击中要害。
整合加速
自从去年7月上汽集团进行领导层调整以来,“整合”成为了集团改革的主要方向。而王晓秋作为曾经带领上汽自主乘用车业务崛起的关键人物,他的第一拳就瞄准了自主品牌板块。
上汽整合资源发力“大乘用车”和“大商用车”
今年年初,上汽集团把旗下的乘用车公司(就是荣威、名爵、飞凡这些品牌)、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还有海外出行这五家公司组建成一个叫“大乘用车板块”的东西。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把有限的钱和精力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样一来,就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打破以前各个部门之间的隔阂,让事情办得更快更顺畅,产品也能更快上市。
与此同时,上汽也在搞“大商用车板块”的整合呢。在上海车展的时候,上汽就推出了商用车的新战略,以大通公司为基础,把轻型商用车这一块好好整合一下,推动轻型商用车业务的发展。他们希望在五年之内,销量能突破50万台,成为中国轻型客车、新能源轻型商用车以及轻型商用车出口这三个领域的第一名,而且还要争取到2035年成为全球商用车的第一梯队。
对上汽这样的企业来说,这种深度整合真的很有意义,能让他们把资源的优势最大化。无论是新能源、智能化、移动出行,还是金融、生态这些领域,上汽都是走在前面的。他们已经提前布局了纯电、混动、氢能源三种整车平台,还有电池、电机、混动系统以及智能车全套解决方案,也就是所谓的“七大技术底座”。这些技术和资源上的积累,再加上整合协同的战略,就让上汽有了厚积薄发的实力。
上汽的“大单品”模式探路集团协同
就拿产品开发来说吧,上汽依托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把“大乘用车”这个板块重新整合了一下。他们搞出了个“大单品”的开发模式,就是说自研的技术和平台不光能供给自家的自主品牌,还能卖到合资品牌那边去。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把单个产品的规模做大了,成本也降下来了。
就说荣威的D7 DMH吧,这车用的是上汽自己研发的DMH超级混动技术,这车还创了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呢,加一次油跑2208.719公里,平均油耗才2.49升每百公里。这技术第一次用在荣威车上之后,后面还能在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的新车上继续使用。
再看智己的L6,它用的那个灵蜥数字底盘2.0,能让车子2.74秒从0加速到100公里,刹车距离只要33米,麋鹿测试成绩是92公里每小时,操控性能简直跟超跑有一拼。这个底盘是智己品牌首先推出的,以后也能用在荣威、名爵这些自主品牌以及合资品牌的高端车型上,这样就能提升整个集团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力。
这种深度整合的好处很快就显现出来了,最直接的就是销量开始稳步增长。上汽集团去年就开始调整销售策略,优化产品结构,所以到了2025年的时候发展得特别顺利。今年头四个月,新能源车卖了40.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9%;自主品牌的整车销量达到了85.1万辆,同比增长了24.4%,这个增长率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10.8%,占集团总销量的比例达到了64.4%,比去年这个时候提高了7.1个百分点。
上汽集团:降本增效与新领域开拓并举
提升销量只是个开始,降本增效带来的好处更明显。今年第一季度,上汽集团的销售费用减少了5.45%,管理费用减少了7.14%;到一季度末,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净额达到了4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7.98%。
听说接下来上汽集团的零部件业务也会加快整合步伐,这让人更加期待它的表现。靠着70年的造车经验和40年的合资经历,上汽内部已经建立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零部件产业链,还培育出了像华域汽车、联合电子、延锋这样的行业龙头。
之前贾健旭就提出过“整车企业要支持零部件企业”、“零部件和整车齐心协力”的“整零协同”理念,结束了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相互博弈。随着零部件业务整合速度加快,上汽集团未来的经营业绩肯定会越来越好。
开拓新领域
除了原有的业务加速整合,上汽也在紧跟行业发展潮流和时代需求,积极拥抱变化,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比如,和华为联手打造的新品牌“尚界”,就是上汽在年轻人喜爱的智能电动细分市场中打出的一记重拳。
今年2月,上汽和华为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和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两个月后,在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这个新品牌“SAIC尚界”正式亮相。
上汽与华为深度合作共拓汽车新未来
上汽和华为一起搞了个大项目,从产品的设计到生产销售,整个过程都在深度合作。上汽为了这个叫SAIC尚界的项目,专门弄了一个超过5000人的团队,专门跟华为的工程师一起做事。
现在,他们合作的第一个成果已经完成了最后的审核,很快就要跟大家见面了。这个尚界不光能让上汽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找到新方向,还能让上汽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上卖得更好。而且对正在转型的上汽来说,这也能给他们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华为在产品设计和消费者需求研究方面的经验,对上汽打造“大乘用车”这块业务特别有帮助。
除了做新品牌,上汽和华为还在合资业务和商用车方面展开合作。在上海车展上,上汽奥迪的一款新车A5L已经亮相了,这是全球第一款用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燃油车,预计今年第二季度就能上市。
上汽商用车也成了第一个跟华为合作的轻型商用车品牌,华为的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会在上汽商用车的皮卡、房车和公交车这些场景里应用。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海外市场是第二条增长曲线,而上汽作为最早走出去、海外销量最大的中国车企,已经在海外市场占得了先机。
上汽集团:海外战略3.0的新阶段
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和海外用户需求的调整,上汽的海外战略也进入了3.0的新阶段。他们现在采取的是“全球+本土”结合的Glocal战略,就是既要有全球视野,也要有本地行动,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定制化策略。
目前,欧洲和英国市场已经成为上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基础。他们在欧洲已经设立了设计中心,同时也在筹划建立工程中心,并且开始探索在欧洲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在东南亚市场,上汽打算加深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计划建设KD工厂(散件组装厂)。在拉美、中东、澳新这些市场上,他们坚持“全面本地化”的战略方向,持续深入本地市场。而在非洲市场,他们则以埃及、摩洛哥和南非这三个国家为关键支点,通过一个点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这种有针对性的深耕细作和精准匹配,不仅可以减少上汽在海外市场的风险,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实现共同创造价值。未来三年,上汽计划推出包括SUV、轿车、MPV和皮卡在内的17款全新的海外车型,这无疑会大大提升海外市场的销售潜力,为上汽集团未来的销量和利润增长提供更强的动力。
到2025年,汽车行业竞争会更加激烈,头部企业会通过资源重组和技术革新重新定义行业格局。上汽集团凭借70年的造车经验和创新精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摆脱困境,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
上汽集团:传奇不会结束,一直在路上
到了2025年之后啊,上汽集团的业绩和销量开始快速恢复,这就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就像王晓秋在“上汽之夜”说的那样,“传奇不会结束,我们一直在路上。”重新找回状态的上汽,现在正准备从头再来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