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制造商奇瑞汽车在芜湖举行的公司活动上,正式发布了其首款自主研发的全固态电池原型。该电池的电芯能量密度达到600Wh/kg,据称可实现1300公里的实际续航里程,标志着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根据奇瑞官方公布的数据,这款全固态电池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理论续航里程超过1500公里。以实际驾驶场景为例,单次充电即可完成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往返的行驶距离。在安全性能方面,该电池通过了多项极端测试,包括针刺实验和电钻破坏测试,均未出现起火或冒烟现象。
该技术由奇瑞固态电池研究院开发,采用原位聚合固态电解质体系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这种技术路线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电池的安全稳定性。
奇瑞汽车已制定明确的产业化推进计划。按照规划,该技术将于2026年进入试运行阶段,并于2027年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一时间表显示,奇瑞希望在国内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目前,其主要竞争对手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也都将2027年设定为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的目标年份。
全球汽车行业正在加速推进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与当前主流的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和安全性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据EVTank分析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GWh,占据整个电池市场10%以上的份额,市场规模预计超过290亿欧元。
奇瑞汽车近年来在技术研发和海外市场拓展方面表现突出。今年9月,公司海外销量达到137,624辆,同比增长26.2%,连续第五个月保持10万辆以上的出口规模。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达166.5亿欧元,同比增长26.3%。在香港完成首次公开募股后,奇瑞将募集资金的35%用于整车研发,25%投入下一代技术开发,其中固态电池项目被列为战略重点。
尽管技术突破显著,但成本问题仍是奇瑞及其竞争对手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目前,全固态电池的制造成本预计是传统液态电池的2.8倍,这主要源于昂贵的原材料和较低的生产良率。包括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604Wh/kg电芯在内的多个高密度电池原型,都面临着同样的产业化成本挑战。
业内专家指出,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将成为决定固态电池商业化成败的关键因素。随着2026-2027年产业化时间节点的临近,各大厂商在技术突破和成本控制方面的进展值得持续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