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600台飞行汽车订单揭秘,土豪:不差钱也是千亿市场真相

当大多数人还把飞行汽车当作科幻电影里的道具时,中东土豪已经用600台订单给市场上了一课。10月12日,小鹏汇天在迪拜签下的这笔订单,不仅创下全球飞行汽车海外最大批量纪录,更撕开了一个被忽视的现实:低空经济的革命,不是由硅谷的科技巨头引领,而是由中国车企和中东石油资本共同点燃的。这600台飞行汽车,每台单价200万元,总额12亿元,背后是中东“去石油化”的焦虑,是中国智造“换道超车”的野心,更是人类出行方式重构的序幕。

一、中东:从石油井架到停机坪的转型赌局

在迪拜的沙漠上空,一架外形酷似“陆地航母”的飞行汽车腾空而起时,地面上的中东富豪们眼神里闪烁的,不是对新奇玩具的好奇,而是对“后石油时代”的紧迫感。沙特“2030愿景”要将石油收入占比从40%压降至10%,阿联酋“We the UAE 2031”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非油产业,卡塔尔“2030国家愿景”喊出“成为全球航空枢纽”——这些写在白皮书里的转型目标,正通过飞行汽车落地为具体的停机坪、空中航线和产业链。

中东不是在买“会飞的汽车”,而是在买“低空经济的入场券”。阿布扎比正在建混合式垂直起降机场,能同时停直升机和eVTOL;迪拜国际垂直起降场(DXV)2026年就要开通空中出租车服务。这些基建不是为了未来,而是为了现在——当石油美元开始寻找新的锚点,低空经济成了最性感的“转型抵押物”。波士顿咨询的数据更直白:到2040年,中东载人eVTOL市场规模117亿美元,其中85%是个人飞行产品。说白了,土豪们买飞行汽车,就像上世纪买劳斯莱斯、本世纪初买私人飞机,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向世界宣告:“我们不只挖石油,还能定义未来出行。”

这种需求与中国智造的供给形成了完美咬合。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的话点破本质:“客户更关心什么时候交付,而不是价格。”中东缺的不是钱,是能快速落地的“转型工具”;中国企业缺的不是技术,是能验证技术的“试验场”。600台订单,本质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中东用订单换转型进度,中国用订单换技术迭代和市场认可。

二、小鹏的“降维打击”:用汽车流水线造飞行汽车

传统航空业有个致命短板:产能。全球直升机年产量不过几千台,eVTOL更是“作坊式生产”。但小鹏汇天在广州的工厂,直接把汽车制造业的“肌肉”搬进了航空领域——每年产能1万台,30分钟下线1台飞行汽车。这不是简单的“量”的突破,而是对航空生产逻辑的颠覆。

走进这家工厂,你会看到汽车制造业的流水线:连接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甚至复材车间都借鉴了汽车轻量化工艺。副总裁仇明全说得透彻:“涂装和总装和汽车类似,流水线模式能把效率提10倍。”传统航空业追求“零缺陷”,结果是“低产能”;小鹏汇天用汽车级的标准化生产,在航空级安全和汽车级效率间找到了平衡。比如“陆地航母”飞行体,从设计到量产只用了3年,而传统直升机研发周期通常超过10年。

更狠的是产品策略。当亿航、峰飞等同行扎堆“出行eVTOL”(面向运营企业和政府)时,小鹏汇天先啃下了“个人飞行”这块“软骨头”。个人飞行eVTOL对基础设施要求低,适航认证门槛也低(“陆地航母”已获阿联酋有人驾驶特许飞行证),正好匹配中东土豪“先玩起来”的需求。等市场教育成熟了,再推出混动长航程的A868——航程超500公里,载6人,航速360km/h,直接瞄准城际通勤。这种“先易后难”的打法,像极了当年智能手机先做消费级市场,再渗透企业级市场的路径。

截至目前,小鹏汇天全球总订单7000台,按200万单价算,已锁定140亿销售额。更关键的是,当同行还在实验室里画图纸时,小鹏已经用订单量倒逼供应链成熟——珠三角的汽车零部件商开始为飞行汽车定制电机,长三角的复材企业开发轻量化机身,这种“以销带产”的模式,正是中国制造业最擅长的“滚雪球”。

三、中国智造的出海2.0:从卖产品到卖“场景解决方案”

小鹏汇天的中东布局,不是偶然的“单点突破”,而是一套精密的“场景渗透”策略。2022年X2在迪拜首飞,2024年与阿联酋电信合作(解决空域管理),2025年与哈伊马角交通局签战略合作(共建试飞基地),再到如今600台订单——这是典型的“中国出海2.0”模式:不只卖硬件,还卖“从技术验证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服务。

中国驻迪拜总领事欧渤芊的话点出了核心:“标准共研、场景共创与市场共建”。比如适航认证,小鹏不是被动等中东出标准,而是主动参与制定——“陆地航母”获特许飞行证,成了中国飞行汽车在海外的“适航模板”;再比如应用场景,小鹏和当地企业合作开发“飞行营地”,把个人飞行从“玩具”变成“体验经济”,截至2024年底已签约200多家营地。这种“技术+场景+标准”的捆绑输出,比单纯卖产品粘性强10倍。

对比西方企业,中国车企的优势更明显。美国Joby Aviation聚焦“空中出租车”,但依赖政府补贴;欧洲Volocopter重运营,但产能跟不上。中国企业则带着“全产业链优势”杀进来:从电池(宁德时代)、电机(大疆动力)到控制系统(华为车BU),珠三角4小时供应链能把零部件成本压到西方的1/3。小鹏汇天甚至不用“全栈自产”,通过长三角、成渝的供应商配套,就能快速响应定制需求——比如给中东版飞行汽车加装防沙尘过滤系统,这种“本地化改造”能力,正是西方巨头的短板。

四、全球低空经济的“三国演义”:中国已占先机

低空经济正在上演“新冷战”。美国靠技术积累(Joby、Archer),欧洲靠运营经验(Volocopter、Lilium),中国靠什么?靠“量产能力+场景落地速度”。中东600台订单,就是中国企业的“期中考试卷”——不仅考技术,更考供应链、本地化和商业化能力。

美国FAA的适航认证卡得严,Joby Aviation的eVTOL至今没量产;欧洲EASA标准繁琐,Volocopter的空中出租车还在试运营。中国则走了条“边飞边证”的路:民航局2023年发布《eVTOL适航审查指导文件》,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去年3月获TC申请受理,今年5月PC(生产许可证)也进入审查,预计2025年底拿证,2026年交付。这种“政策跟着产业走”的协同,让中国企业少走了至少5年弯路。

更关键的是市场规模。BCG预测,2040年中国个人eVTOL市场230亿美元,年销量15万台,90%是个人购买。这意味着,中东只是“开胃菜”,中国本土才是“主菜”。小鹏汇天的工厂产能1万台/年,未来肯定要扩产——当中国家庭开始把飞行汽车列入“高端玩具”清单,全球低空经济的规则将由中国企业来写。

五、从12亿订单到万亿市场:低空经济的“冰与火”

当然,低空经济不是坦途。适航认证是“拦路虎”(TC取证占90%工作量),基础设施是“硬骨头”(垂直起降机场成本高),用户教育是“慢功夫”(普通人对飞行安全的顾虑)。但小鹏汇天的订单已经证明:这些问题不是“能不能解决”,而是“谁先解决”。

当600台飞行汽车2027年在迪拜上空飞行时,它们承载的不只是乘客,更是一个信号:低空经济的“寒武纪大爆发”来了。中国智造用“汽车思维”重构航空业,中东用石油美元押注未来出行,这场跨界融合正在改写规则——以前是“航空业定义飞行”,现在是“制造业定义飞行”;以前是“发达国家制定标准”,现在是“需求方和供给方共创标准”。

最后说句大白话:飞行汽车可能不会马上飞入普通人的车库,但它正在改变世界的权力格局。当中国工厂每30分钟下线一台飞行汽车,当中东土豪把飞行汽车停在私人停机坪,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产品的成功,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在这个转折里,中国智造不再是“追随者”,而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那600台订单,不过是这场大戏的“第一幕”而已。"

中东600台飞行汽车订单揭秘,土豪:不差钱也是千亿市场真相-有驾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