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那句“不敢撞卡车”传开后,我开着坦克500从成都跑了1200公里回北京,中途只加一次油零充电,最后油耗7升出头
秦岭那几个连续下坡,仪表盘上能量回收的数字一直在跳。我没踩油门,车自己在给电池充电。到汉中服务区停下来看了眼,电量比出发时还多了7%。朋友发微信问到哪了,我说刚过陕西,他回了句:“你那车不是混动吗,怎么还没找充电桩?”
我也觉得奇怪。出成都前油箱加满,电池充到80%,川陕高速一路过来,油表指针动得很慢。前面那台2.0T发动机好像会算账,知道什么时候该省着点,什么时候该使劲。上坡超车时电机和发动机一起发力,推背感挺直接,巡航的时候发动机自己偷偷给电池充电,我甚至感觉不到什么时候切换的。
网上骂魏建军那句“不敢撞卡车”的人不少。朋友第一句就问:“就那个说不敢撞卡车的牌子?”我当时没接话。
跑长途时我专门留意过那些货车,车头比轿车高出一大截,重量至少五倍以上。拿乘用车的标准去对撞货车,这事儿本身就不在一个频道上。纵梁再硬能硬得过那么大的质量差?服务区看到过一辆坦克500的A柱,钢材厚度目测超过3毫米,焊点很密实。不愿意搞那种测试来证明自己,这算不算另一种底气。
混动的技术难度比纯电高多了。发动机转速、电机扭矩、离合器什么时候接合,三个东西得配合得丝滑,差一点就能感觉出来。我试过几次地板油,动力切换时基本没顿挫,这套控制算法应该调了很久。
冬天的表现倒是意外。去年开朋友那台纯电SUV去坝上,零下十几度,续航直接打六折。这次过陕北气温也不高,电量掉得没那么离谱。后来查了资料,电池包外面包了层相变材料,算是给电芯加了保温层。
车机那套激光雷达和夜视在国道上挺实用。夜里过秦岭山区,屏幕提前显示前方有行人,距离标得清清楚楚。扬尘大的路段,雷达照样能扫描路面,悬架自动调高度躲坑。这些功能不花哨,但确实好用。
座椅是头层牛皮,按摩开到波浪模式,连着开四五个小时腰不酸。中控台那块木头饰板听说是榫卯工艺固定的,烂路上确实没听到过异响。发布会上不会讲这些,但天天能感觉得到。
1200多公里,中间加了一次油,没找过充电桩。算下来综合油耗七升左右。换成同级别的纯电车,至少得充两三次,每次小一个钟头。时间成本和用车成本,有时候得一起算。
有人问我这车值不值。我说如果你经常跑长途,对续航比较在意,又想体验电驱的感觉,或许可以看看。天天市区通勤的话,小型纯电车可能更合适,用车成本更低。
魏建军说的“小型纯电、大型混动”,跑完这一趟后觉得有点意思。大车装大电池,重量和能耗是正比,混动的综合效率反而高。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体会。
车停楼下,邻居指着车标问安全不安全。我想了想说:“至少它不会告诉你能撞赢卡车。”
话不用说透,懂的人自己就懂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