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刚看到中汽试炼场那份报告时,也愣了一下:某增程车跑完10万公里,电池健康度只剩75.6%——这数字,比特斯拉Model 3的89.3%低了快14个百分点。数据一出,不少老铁私信我:“是不是买增程车真要后悔了?”
我懂这种纠结。当初增程车刚火那会儿,我也心动过:能充电、能加油,听着像“两头都占便宜”。可真开起来才发现,它不是简单的“油电混合”,而是一道复杂的“生活选择题”。
今天咱们不吹不黑,就从电池衰减说起,聊聊这背后的设计逻辑、用车现实,还有那些藏在说明书里、却写不进心里的“潜规则”。
01 电池为啥掉得快?小身板干重活,命苦不能赖社会
先说结论:增程车电池衰减快,不是质量问题,是设计逻辑决定的“宿命”。
你可能会问:同样是锂电池,凭啥它就老得快?
我拿手机打个比方——你每天充5次电,手机电池肯定比一天充一次的掉得快。电池这东西,讲究“循环寿命”,每一次完整充放电,都是对寿命的一次消耗。
而增程车的问题就出在这儿:电池小,纯电续航短,充放电频率自然高。
比如主流增程车纯电续航150公里左右,你跑个500公里,得充三四次电;而一台500公里续航的纯电车,可能只充一次。同样是500公里,增程车的电池“干活”次数是纯电车的3-4倍。
这就好比两个工人搬砖,一个背50块砖走一趟,另一个背15块走四趟——谁更累?当然是后者。增程车的电池,就是那个天天高频出工的“短途搬运工”。
更狠的是,为了在小电池上榨出足够动力,增程车的充放电倍率往往更高。简单说,就是单位时间内要释放更多电量,相当于“短时间高强度冲刺”。这种“猛放电”对电池的伤害,远大于匀速输出。
我试驾过一款增程SUV,急加速时电池瞬时输出功率能冲到120kW,而同级别纯电车通常在80-100kW之间。这不是性能强,是“小马拉大车”的无奈。
所以你看,电池健康度下降,不是车不行,而是使用场景太“卷”。你越想省油、越想多用电,电池就越得高频工作——结果就是,你省了油钱,却付出了电池寿命的代价。
02 电池只是开始,真正的“后悔点”藏在日常细节里
如果说电池衰减是“慢性病”,那增程车的其他问题,就是“急性发作”的日常体验。
我认识一位车主,开了6100公里就后悔了。他说最没想到的,是发动机介入时的噪音和震动,比老家那台老捷达还吓人。
你想想:平时开车安静得像纯电车,突然“轰”一声,发动机启动,方向盘微微发麻,车里音乐都得调大音量——这种割裂感,比一直吵的油车还折磨人。
这背后,是增程车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设计上,发动机是“背景板”,只负责发电;可现实中,它一旦启动,就成了“主角”。
尤其是城市低速拥堵路段,电池耗得快,发动机频繁启停,那种“哒哒哒”的抖动,真能让你怀疑人生。
再说能耗。很多人以为增程车“用电不烧油”,就能省出天际。可我实测过:一旦进入馈电状态(电池没电,全靠油发电),油耗经常比同级别油车还高。
为啥?因为增程车本质是“油转电”:油烧了→发电→电驱动车轮。这个过程有能量损耗,整体热效率不如直接烧油驱动。
我朋友的增程SUV,馈电油耗实测9.8L/100km,而同级燃油SUV才8.5L。你省的是电费,补的是油费,还多了系统复杂度。
更尴尬的是续航焦虑——你以为摆脱了充电桩?其实你还是离不开。
纯电续航150公里,意味着你每周至少得充两三次电。可问题是,很多增程车还不支持快充,交流慢充一次七八个小时,比纯电车还折磨人。
有车主吐槽:“我一年360天用电,发动机就启动过5次,可每次保养还得换机油、检查发电系统——我这是背着发动机跑步,图啥?”
这话听着好笑,但细想真扎心。你为“以防万一”买的油路系统,可能99%的时间都在“吃空饷”。
03 是技术不行,还是我们用错了?
讲真,增程车本身没罪。问题出在——我们总想让它“既要、又要、还要”。
既要纯电的安静省钱,又要油车的续航自由,还不想承担油车的油耗和噪音。结果就是,增程车成了“夹心层”,两头不讨好。
但换个思路:如果你住在有家充的小区,每周通勤200公里以内,偶尔跑个长途,增程车反而可能是最优解。
我试驾过一款新出的增程车,纯电续航做到365公里,支持800V高压快充,30分钟能从20%充到80%。这种车,日常当纯电用,长途当油车开,体验就顺滑多了。
像即将发布的小鹏G01增程版,据说纯电续航能到430km,同样支持高压快充。如果真是这样,“大电池+小油箱”的模式,才真正接近增程的理想状态。
反观现在市面上大多数增程车,还是“小电池+大油箱”思路——纯电只是点缀,油才是主力。这种设计,注定让用户陷入“充也不是,不充也不是”的困境。
04 和谁比?和纯电、插混、油车掰手腕
咱们拉三款车对比一下:
车型 纯电续航 是否支持快充 馈电油耗 电池健康度(10万公里)
某增程SUV 150km 不支持 9.8L/100km 75.6%(中汽试炼场)
特斯拉Model 3 550km 支持 —— 89.3%(中汽试炼场)
某插电混动轿车 100km 不支持 6.5L/100km 暂无相关数据
你看,增程车在纯电续航和补能效率上,输给纯电;在油耗和系统简洁性上,又输给插混。
但它赢在一点:没有纯电车的续航焦虑,也没有插混的纯电里程短。
所以,增程车最适合的,是那些“偶尔跑长途、平时有桩、又不敢all in纯电”的中间派。
05 未来会好吗?大电池+高快充,才是破局关键
好消息是,车企已经开始反思。
从尊界S800增程版到小鹏G01,新一波增程车都在往“大电池+高快充”方向走。纯电续航突破300km,支持30分钟快充,这才是增程车该有的样子。
一旦实现,用户可以真正“用电为主,用油为辅”,电池循环次数减少,发动机使用频率降低,整体体验才能闭环。
否则,现在的增程车,更像是“技术过渡期的妥协品”——它解决了纯电的焦虑,却带来了新的烦恼。
写在最后:你到底图啥?
增程车不是原罪,错的是我们对它的期待。
如果你追求极致省钱、安静、低维护,纯电仍是首选;
如果你油耗敏感、加油方便,插混或油车更实在;
只有当你既想用电的爽,又怕没电的慌,增程车才值得考虑。
但记住:别买电池太小、不支持快充的增程车。否则,你省下的油钱,可能还不够换电池。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车友:
你愿意为“续航自由”多花2万块,还是宁愿多装几个充电桩?
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P.S. 上个月我去试驾时,特意问了工程师一个问题:“为啥不直接做大电池,放弃增程?”他笑了笑说:“用户要的不是技术最优解,而是心理安全感。”——这话,我记到现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