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近来颇为活跃,既有染指亚平宁半岛的举措,又有交付量扶摇直上的佳绩。
瞧着那高达273%的新车同比增幅,难免让人豪情顿生:莫不是中国汽车要席卷欧罗巴了?
然则,我们是否该稍安勿躁,这盘棋当真如此一目了然?
坦白讲,乍闻小鹏涉足米兰设计周,更荣膺ADI Design Museum首位华夏车企座上宾,顿觉眼前一亮!
可转念一想,设计周这地界,素来是“曲高和寡”,离寻常百姓的油盐酱醋未免疏远。
这好比在时装T台发布新款耕犁机,夺人眼球自是理所当然,但究竟能有多少人慷慨解囊,实则有待商榷。
小鹏的欧陆扩张,仰仗何物?
官方说辞是“倚赖Inchcape业已成熟的欧洲渠道网络,加速市场浸润”。
换句话说,便是觅得一位当地的“地头蛇”协力同盟。
这招儿颇具巧思,毕竟在他乡异域拓销,举目无亲之际,有位可靠的伙伴引路,自可规避不少歧途。
但隐忧亦随之而来,过分依赖合作方,自身的掌控力是否会削弱?
倘若有朝一日,对方拂袖而去,又将如何应对?
再来细品这销量,同比增长273%,听着确实震耳欲聋。
然则,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其用词是“出口量强势登顶新势力出海榜首”。
此处有两个关键词,“出口”与“新势力”。
出口,意味着基数或许原本就偏低,即便翻上数番也未必有多少实质性的增长;新势力,则表明诸位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无人握有绝对的胜算。
倘若真要与大众、奔驰这些老牌车企相提并论,差距依然是昭然若揭。
不仅如此,小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D级SUV TOP10榜单中,是独树一帜的华夏车型。
这固然值得自豪,但也同时昭示着,我们的汽车品牌在欧洲的认可度尚有巨大的攀升空间。
盖因,北欧市场相对小众,消费习性也颇具特色,能在那里站稳脚跟,并不意味着就能在整个欧洲所向披靡。
何小鹏曾言,欧洲是中国之外最为重要的市场,小鹏的高端产品定位亦能契合当地。
此言听来并无不妥,但欧洲人果真认可小鹏是“高端”吗?
他们对汽车的诉求,除了性能与设计,尚有品牌积淀、文化底蕴等等。
这些要素,亟待我们的新能源车企假以时日,徐徐积淀。
再审视交付数据,1-4月累计交付129,053台,同比增长313%。
这数据着实夺目,但切莫忘记,这其中有多少是靠割肉换来的?
当下车企间的角逐,简直是“卷”到无以复加,价格战一轮又一轮。
短期来看,降价能提振销量,但长此以往,对品牌价值的戕害亦不可小觑。
实话说,颇为钦佩小鹏这般敢于远航的魄力。
但扬帆出海这事,绝非仅凭空喊口号就能奏效。
它需要对彼方市场有透彻的认知,需要有灵活的营销韬略,更需要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与品牌背书。
当我们惯于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归功于技术优势与政策扶持之时,是否忽略了欧洲消费者对汽车文化的理解与消费习惯的殊异?
无论是小鹏,亦或是其他中国车企,想要真正在欧洲立足,甚至逐鹿全球,仍有漫漫长路要跋涉。
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亦满载机遇。
愿他们能行稳致远,而非昙花一现。
纵观全局,小鹏汽车进军意大利,交付量飙升,实乃机缘与挑战并存。
它警醒我们,中国智造要走向寰宇,不仅要仰仗速度,更要仰仗品质,仰仗创新,仰仗对人性的洞察。
恰似一场马拉松,起跑领先不算赢,抵达终点方为真豪杰。
全部评论 (0)